1061.6亿元、2005.2亿元、3275.2亿元、4589亿元……12年间,北京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悄然跨越了四道亿元关口。
更值得一提的是,如果排列一下零售额跨越整数关口的年份,不难发现,本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幅度明显呈现逐年加速的特点:
从1996年到2002年,历经6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越2000亿元关口;
从2000亿元晋升3000亿元关口,用时4年;
等到这一数字跨越4000亿元大关,仅仅用时2年。
而据市商务委有关负责人预测,今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预计将突破5000亿元,北京市有望只用一年的时间,就将再度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在零售额以数字量级成倍递增的同时,本市消费结构也在发生脱胎换骨的变化。
从1978年到2008年的30年间,吃穿类商品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份额从60.8%降到了34.2%,而用品类商品的份额却从31.6%升至58%。一升一降间,表达了一个明确的信息——北京市民的消费构成,已经从温饱型逐渐向发展型和休闲健康型转化。
消费结构的变化,源于不断完善的市场体系和加速进场的商业外资。近年来,本市消费品市场逐步满足了消费者多方面、多层次的消费需求。营业时段上,既有百货店日常销售,又有餐饮酒吧晚间服务和便利店24小时营业;在空间布局上,既有便利消费的社区商业,又有选择性消费的中心区商业和休闲娱乐消费的郊区购物中心。同时,在京的外资商业零售店铺和批发企业2009年已分别达到2427家和1568家。商业房地产国际权威机构世邦魏理仕2009年的调查排名显示,北京已成为我国内地零售业国际化程度最高城市,位列世界城市第15名,而这与商业外资的带动不无关系。
消费品零售总额强劲增长的带动效应不容小觑。据统计,消费对本市经济的拉动作用日渐增强。2006年,本市消费率首次超过投资率2.9个百分点;2007年进一步超过5.6个百分点。据市商务委预测,2008年和2009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将进一步增强。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