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桥边一座不起眼的红楼里,北京财政档案已默默记述到第60个年头。翻开一沓沓因岁月痕迹而微微泛黄的档案,北京60年来的建设发展历历在目——
50年代
一半财政支出投向经济建设
“财政投入上‘生产第一’,把首都建设成现代化的工业基地。”
——引自《北京财政大事辑要》
翻开财政档案,上个世纪50年代北京工业扩建、新建的大发展热潮扑面而来。
1956年,北京机械厂扩建;1958年,石景山钢铁厂(首钢的前身)扩建,北京化工二厂建成;1959年,北京焦化厂建成……
红红火火的工业建设,主要靠政府财政的投入。
“五八年扩建石钢,政府掏了两亿四。这可是笔大投入,要知道那年北京财政收入总共才十一亿五。”已经80岁高龄的原首钢经理徐永起,当年是石钢年轻的烧结工,亲历了这笔“大投入”带来的翻天覆地变化:完全机械化的烧结厂建起来了,他和工友们从此告别了苦力般的繁重劳动;3号高炉建起来了,石钢的生产规模呈几何级增长——年产生铁达到190万吨,与1951年相比,产量扩大了快10倍。
“扩建后的石钢,成了全国技术革新的先行者。”徐永起一脸骄傲地说。
那会儿,新中国刚刚成立,全国上下都在大力发展国民经济。北京的目标,是把一座旧的消费城市变成现代化的生产城市。但从当年的财政档案不难看出,年入只有几个亿的北京财力还很微薄。就算这样,政府财政依然咬紧牙鼎力支持工业。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总计10亿元的财政支出中,经济建设就占了50.57%。北京的地方工业五年新建了工厂22个,扩建了35个,全市工业总产值增长了1.7倍。北京,也就这样拥有了钢铁、化工、纺织俱全的工业体系。
为了能让更多的财力投入重工业,当时的财政局长牟泽衔甚至亲自动手实验冬天炉子烧煤球的个数,一分一毫地节约。
80年代
三成支出用于城市建设
“建设现代化的首都,市政建设是重点。”
——引自《北京财政大事辑要》
当厚厚的财政档案翻到上个世纪80年代那一页,北京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场景跃然纸上。
1980年,二环路基本建成;1984年,三元、西直门等立交桥建成,地铁二期通车;1988年,全市92处路口实现自动化控制……
进入改革开放的年代,政府放权、企业自主的变革使北京财政能够逐渐抽身出来,将城市基建的现代化放在支出的首位。
1980年,大规模城建亮点凸显。这一年,主要用于架桥修路的非生产性投资在基建总投资中占比达到空前的52.4%,北京建成投用的市政公用设施数量也达到新中国成立以来之最,北京乃至全国的第一条环城快速公路——二环路,就在这一年全线通车。
财政档案记载,在1980年当年,在14.87亿元的财政总支出中,包括修二环路在内的基建投资占了38%。“当年的二环是‘小二环’,是建环线地铁时‘顺手’修起来的。”时任市规划局副局长的赵知敬说,后来,政府再次投资打通了东厢、西厢,才扩展成了今天的二环路。
在上个世纪80年代的十年间,北京财政年均收入在55亿元左右,其中基本建设的年均支出比重超过了30%。
也是这十年间,北京城市道路、快速路、高速路一起上,修路1104公里。
规模空前的城市建设,让财政“单挑”有点儿赶不上趟。政府创造性地利用财政投入带动社会投资,使北京的城市建设再添“加速度”。
于是,北京有了首发公司与中铁建合作投资的京承二期,也有了由京投公司、首创集团与香港地铁公司合作投资的地铁4号线。
如今
九成以上财政支出投向民生
“首都公共财政体系初步建立,支出重点转移到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方面。”
——引自《北京财政大事辑要》
当财政档案记述到21世纪,“民生财政”成了档案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字眼。
从2001年的454.2亿元,到2006年的突破千亿元,再到2008年的1837.3亿元,北京财政实力不断增强。
同样在2001年,北京公共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74%。从2007年起,北京公共财政支出的比重连年超过90%。近五年来,北京用于社会保障的支出年均增长24.4%,赛过了同期财政总支出的增幅。
“我觉得自己特幸运,好政策都让我赶上了。”在宣武南半截胡同由政府翻建一新的小屋里,59岁的张晋平双手扶在轮椅上,一脸阳光。
张晋平2岁时因意外重残。年轻时,她靠家人的接济生存;现在步入老年了,反倒不用为基本生活发愁了。“每月政府补贴有七百多块,还有300元居家养老服务,日子越过越好了。”张晋平笑着说。
为了让所有的低保居民基本生活无忧,1996年设立的低保标准已经调高了12次,每次政府都要多支出上千万元。以2008年的那次调整为例,在低保人数减少的情况下,政府财政仍多支出了6357万元;
2000年以来,为了市民能够呼吸清新的空气,政府投入86亿元控制污染;
为了人人享医保,“一老一小”医保、社区卫生机构药品零差率销售、农民合作医疗政府补贴28.3亿元;
为了消灭危房户,政府投入40.8亿元;
为了让市民坐上便宜又便捷的公交,政府投入280.7亿元……
顺应百姓对政府公共服务的高要求,财力日渐雄厚的北京财政正致力于城市建设和生活的均衡发展。正如北京市财政局局长杨晓超打的比方:“得像会过日子的家庭主妇,不仅钱要花到点上,而且还要保证‘营养均衡’,公共服务的方方面面都要照顾到。”
相关专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周年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