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背后的数字“知识产业”持续两位数增长
杨浦区上半年的区级财政收入总量仍然位居9个中心城区的中游,但“增幅第一”足以让人感受它的发展后劲:上半年,杨浦区区级财政收入完成23.3亿元,增长2.44%,增幅破天荒地在9个中心城区中位列第一。随着当前经济形势渐趋平稳,杨浦区下半年的发展速度可望更快,从最近两个月的数据看,完成全年区级财政收入“保七争八”的目标胜券在握。
这个“第一”是过去6年经济结构转型的结果:目前,杨浦区基本形成了以科教为特色、服务经济为核心的新型产业体系,二、三产业增加值比例调整到了现在的24∶76;2008年,在全球经济金融危机的影响之中,杨浦区税收总收入却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知识”对杨浦发展的推动力:以研发设计、教育培训、科技商务和总部经济为主的知识服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目前已达32.1%,今年上半年增加值同比增长19.5%,提供的区级地方税收增长2.1%;而以电子信息和环保节能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近年则保持着30%以上的增幅,与高校共建的10大科技园区今年上半年也仍然保持较快增长,其中电力科技园增长6倍,财大科技园增长133.5%。
“第一”背后的启示
发达国家对老工业基地有一个形象的称呼———“锈带”,取意于为时代所遗弃的工厂里堆放着的锈迹斑斑的设备,生动地道出了当地经济停滞乃至倒退的无奈现实;上世纪90年代以来,“锈带复兴”始终是一道世界性难题。作为上海曾经的工业集聚地,“大杨浦”正是这座城市中的一条“锈带”;然而,凭借着“创新”这股内生动力,杨浦不断打破传统思维定势,依托“知识”的集聚,从“锈带”一路奔向“智城”。
打破藩篱“三个舍得”借来高校资源6年前的4月15日,上海市委、市政府正式确认了杨浦从工业老城区向知识创新区转型的发展方向。这个密集着老工厂和棚户区、区级财力全市倒数的老工业区,之所以敢于提出“知识创新”,仰赖的是区域内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理工大学等高校拥有的丰富资源。但对杨浦区来说,这些“资本”是“借”来的:这些高校虽然身处杨浦,但或是部属或是市属,无一“属于”杨浦。
向高校"借"资本,意味着杨浦区必须主动打破高校与地方之间因行政管辖而形成的"藩篱"。杨浦区委书记陈安杰向记者坦言,那个时候,杨浦的干部认同"三区(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公共社区)联动"的构想,但"怎么联动"、"能不能联动起来"这两个问题始终悬在大家心里。毕竟,体制上的不连通在时间的作用下,很大程度上固化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既然要创建知识创新区,那么杨浦就必须把土地资源、政策杠杆全面向''知识''倾斜。至于''知识''属于谁,将来的利益属于谁,我们要''算大账''。"在长达6年的转型过程中,区委、区政府始终要求干部在决策前算一算城区经济结构转型的"大账",并且提出了具有导向作用的"三个舍得":舍得腾出最好的土地支持大学就近就地拓展;舍得把商业和地产项目让出来建设大学科技园区;舍得投入人力、物力、财力整治和美化大学周边环境。
转换视角"旧区改造"改变杨浦基因
杨浦确实"舍得"
知识创新区的创建始于2003年,正是上海房地产风起云涌之际。倘若依循"拆迁-房地产开发-拆迁"的路径,杨浦区的财政实力可以迅速增加,用来支付短期内的动拆迁成本。但杨浦有220万平方米二级旧里以下危棚简屋和近80万平方米旧住房成套改造任务,绝不是可以在短期内完成的任务。只有腾出来的土地具备了持续产出价值的能力,改善民生才会得到源源不竭的资金支撑;因此,杨浦的旧区改造必须以彻底改变老城区"基因"为目标,单一的房地产开发必须为科技企业、科技园区和大学"让道"。
换一种视角,看到的便是不同的世界。过去6年间,杨浦在动拆迁上迭出新思路、新机制,率先构建起"阳光动迁"的工作体系,将动迁的速度转化为杨浦发展的速度,在改善民生的同时为杨浦腾出了转型的空间。今年上半年,平凉西块二期旧改动迁,至"两奖期"结束,签约率已达92.7%;而平凉地块正是杨浦向西门子承诺的"未来的CBD"。
早在2005年,杨浦区委便提出,要站在巨人肩膀上摘取创新要素,因此转型必须瞄准"国际化";引入西门子华东总部正是其实践"国际化"的第一步。起初,几乎没有人相信被视作上海"下只角"的杨浦能够跟"国际化"沾上边。已经被杨浦的诚意多次感动的西门子,也提出了一个合理的但于杨浦却是苛刻的条件:总部落户处必须是CBD(中央商务区)。没有一栋甲级写字楼却颇多棚户区和老工厂的杨浦显然离CBD很遥远;但站在正泰橡胶厂老厂房最高处的陈安杰硬是指着成片旧房告诉西门子的人:就在2005年年内,这里就会启动旧区改造,未来就是上海最有潜力的CBD之一。他向记者坦言:"如果不是2003年以来的动迁''六公开''牢固了老百姓与政府之间的信任感,我们绝不敢向西门子作出如此承诺。"
正是旧区改造工作理念和方法上的创新,令改造杨浦"基因"成为可能。如今,杨浦成片的旧区正在逐渐消失,老工业留下的老厂房、老仓库正分类进行"拆改留",取而代之的是总产出已然过百亿的环同济研发设计服务产业基地和以西门子、甲骨文、百度、EMC等为代表的创新领袖企业集聚区和未来总面积达300万平方米的大学科技园区。
跨越常规金融创新支撑高新产业
引进了世界级的创新领袖,借来了高校的智力和科技资源,杨浦迅速集聚起了数以千计的科技型企业和知识服务企业;但要把各项创新要素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杨浦还需要金融支撑。这一次,杨浦再次突破常规,直接瞄准了金融领域中最前沿的创业投资。
记者了解到,今年3月17日,杨浦正式与美国硅谷银行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9月1日,硅谷银行上海代表处就将在杨浦区挂牌。杨浦将与硅谷银行共建引导基金管理公司、中早期风险投资基金、股权估值公司和小额科技贷款公司,运营管理权悉数交给硅谷银行。因为,杨浦要的不是硅谷银行的钱,而是硅谷银行服务科技企业的各种金融创新方式和管理模式。
越过商业银行、投资银行的集聚和发展,直奔创业投资,在金融领域内的这种"三级跳"有望为杨浦打通高新产业发展的资金通道。一轮聚焦科技企业的金融创新风潮正蓄积力量:目前,国内外一批专门服务科技企业的银行都在杨浦筹建分行,硅谷银行、浦发银行还将与科技企业合作建立科技银行;继联合国南南技术产权交易平台去年12月落户杨浦之后,联合国南南环境能源交易所也将在今年9月花开杨浦,这意味着"碳金融"、"碳基金"等前沿项目将在这里展开实践。
"依托金融创新培育高新产业,将是''知识杨浦''的最新定义。"陈安杰表示,"知识杨浦"要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中,试验、实践并集聚服务科技的金融产品、金融政策和金融机构,探索金融创新与科技创新融合互动的新路径。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