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会不仅是各个国家、地区展示风采的盛会,更是主办城市、国家的推介会。我们准备了怎样的纪念品,让参观者将“上海”带回家,永久珍藏?暑假里,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大二学生小金与5位同学组成社会实践小组,对世博纪念品进行调研。市民、旅游者和文化产业专家不约而同提出,期待少些“大众面孔”,多些“上海味道”。
同学们走访了上海三十多个旅游景点,发放问卷百余份。不少外国游客在受访时表示,希望买到上海本土风味的礼品带回家,带回更多“黄浦江边的风”。不少外地游客也提出,如今上市的世博纪念品,基本都是带着世博会标志的徽章、镇纸,或者中国馆的微缩模型、海宝玩偶等,虽然很有纪念意义,但如果能多些上海特色,多些创新就更好了。
实践小组的调查报告整理出不少受访者建议。长期当上海“地接”的导游刘先生认为,青浦的蓝印花旗袍、嘉定的黄草编织、金山的农民画、浦东的三林刺绣等,都是上海特色的艺术。能否以此为基础设计世博系列纪念品?来自浙江的游客顾小姐对杭州的王星记扇子、都锦生绣品记忆犹新。她提议,上海世博纪念品应与老字号店合作开发,如周虎臣笔墨等,不仅把城市历史融入方寸间,而且更具实用价值。还有位四川老先生建议在“吃”上做文章。他认为,上海的传统特色小吃不止五香豆、云片糕,应开发更多的世博会特供地域美食。
与此同时,调研小组的同学们还专门搜集整理了近年来全国各地的旅游纪念品设计大赛作品,希望能为世博会纪念品制作提供一些参考。如去年上海旅游纪念品设计大赛中的一款作品:采用了嘉定传统工艺———竹刻制作的中国结;已在杭州推出的绘有《白蛇传》的竹制书简;以及昆明专为游人设计的具有少数民族风情的发饰等。同济大学文化产业研究所所长黄昌勇教授指出:“仅仅在千篇一律的旅游纪念品上打上世博LOGO(标志),显然不够。如果能通过全国竞标设计等方式,鼓励更多创新,或许能取得更好效果。”也有专家指出,不妨借鉴“他山之石”。如国外不少博物馆以“不断出新、限量发行”的模式,培养出了专门收集其纪念品的“粉丝”。 tujian.org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