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中图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国图鉴社)官方网站

印象中国 中国特色 中国亲民 国家礼仪 全民学习 国家记忆 图文聚焦 行业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图鉴国情 亲民工程 国礼系列 图解国学 图鉴国史 博览古今 地区消息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情集萃 亲民项目 国礼品鉴 国学精华 国史系列 中图推荐 国际博览 关于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行业消息 > 房地产消息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胡锦涛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福州:刚需托起坚挺房价
2011-05-30

  在房地产市场调控的高压态势下,今年以来,福州楼市成交量大幅下滑,但倚靠龙头企业的实力和刚性需求的支撑,该市房价依然“坚挺”。业内人士认为,随着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的加大、土地财政的逐步终结以及楼市调控的持续深入,福州房价有望缓慢“下调”。

  刚需为主房价“坚挺”

  “福州平均工资在3000元左右,一个家庭两夫妻年收入约7万元。但福州目前的平均房价为1.2万元/平方米左右,市区远高于这个价格。也就是说,在福州买一套100平方米左右的房子,要120万元。房价与年收入比近20倍,堪比一线城市,购房压力可想而知。”

  在这样的压力之下,福州楼市近况如何?在连日的走访中,记者发现,受房地产市场调控影响,今年以来,该市房地产市场行情持续低迷,但这并不影响房价的“坚挺”,许多楼盘均价依然保持在1万元/平方米以上。

  记者注意到,在这些购房者中,购房主力正由“外地人”变为本地居民,呈现出了“以自住需求、中小套型、本地居民购房为主”的市场格局,以前常见的炒楼如今已不多见。“这说明目前福州楼市的炒房泡沫正在减少,刚性需求仍然强烈。”房地产资深人士林先生表示。

  多重因素“催热”楼市

  尽管不是一线城市,但福州近年来房价上涨速度却像“过山车”。“2005年之前福州房价并不高,但这几年价格上升确实比较快,究其原因,以前福州地理环境比较封闭,发展比较缓慢,而现在两岸实现三通,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完善,地理位置越来越好,尤其是海西建设蕴藏着无限商机,吸引了广大投资者的目光。”房产专家刘福泉说。

  福州大学房地产研究所所长王阿忠认为,国内一些大型房地产企业为实现转战二三线城市的战略目标,纷纷在福州布局,一定程度上为房价的“坚挺”提供了支撑。“2007年以来,地产龙头企业万科、保利、万达等纷纷通过土地拍卖市场实现了进军福州的目标。以万科为例,自进驻以来,该企业已连续开发了金域榕郡、金域华府等多个项目,在福州的土地储备超过120万平方米。在龙头企业的带领下,福州的楼盘品质进一步提升,价格也随之上涨。”

  房价有望“慢慢下调”

  “一次性付款可在减免后的总价上,再享受9.3折的优惠”,近日来,留心福州楼盘的市民会发现,福州各大楼盘的优惠力度变大了,推出优惠的楼盘也多了。这是否意味着福州房价将出现下调呢?尽管目前还不能这样肯定地表示,但近段时间来,有关福州房价将“慢慢下调”的“佐证”确实不少:

  开发商拿地变得更加谨慎。从福州近几次举行的拍卖会上看,开发商疯狂抢地的现象少了,而一些地块由于配建保障房比较大,更是少人问津。例如,在福州较为中心地段鼓楼区北二环路北侧福飞路东侧一地块,其楼面地价仅为5935元/平方米,创历年新低。

  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加大。今年,福州将确保保障性住房、棚户区改造和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建设用地不低于住房建设用地供应总量的70%。计划到2012年,将建设1647.5万平方米保障房,规模是同期商品房建设计划的2倍以上,数量将达20万套左右。而在建设资金保障方面,国家开发银行将在今后3年内为福州保障性安居工程提供100亿元信贷支持。

  土地财政将逐步走向终结。目前福州有六大支柱产业,分别为:水产业、电子信息业、机械工业、轻纺工业、房地产与建筑建材业、旅游业。随着房地产市场调控的逐步深入,福州正努力发展新兴支柱性产业,力争扭转土地财政局面,实现土地财政向税收财政的转变。

  采访中,无论业界人士还是专家均向记者提及上述利好,他们认为,在这样的形势下,福州房价将进入盘整期,只要调控的政策延续,福州房价有望“缓慢下调”。

 相关链接
·山西商品房销售6月1日起须明码标价
·襄阳楼市:调控寒冬中量价齐涨
·黄奇帆:“修改版”房产税未来可能全国推广
·高房价转战二线城市
·土地财政“缩水”或掣肘楼市调控
·破解保障房融资难题
·福州:刚需托起坚挺房价
·廊坊:投资抬升房价热气球
·房产经纪公司面临大考
·北京二手房市场低位爬升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65号4楼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 京ICP备0911063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