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晏琴报道 在楼市调控的重压之下,面临资金饥渴的不仅仅是开发商,地方政府的日子也同样不好过。 据北京市土地整理储备中心最新数据统计,2011年1-5月(截至5月24日),北京市通过“招拍挂”出让土地的总收入为250.61亿元,同比锐减59.2%。其中,住宅类用地的成交额同比大幅下降84%。 不仅仅是北京,其他地区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今年1至4月,上海市成交235幅土地,土地总价款375亿元,同比下降32%;杭州方面,前4个月,杭州出让的住宅用地一共28幅,成交总额123.31亿元,不及杭州去年同期的2/3…… “如果前几个月的这种成交趋势得以继续,京沪杭等地今年土地出让金的收入将比去年大幅减少30%至60%。”刀客地产顾问机构董事长、资深房地产专家谢逸枫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表示,今年以来,各地土地市场底价成交甚至流拍的消息屡屡见诸报端,开发商购地热情降温,底价成交地块大增。 在观察者们看来,地方政府今年土地财政收入骤减,与往年相比可谓“冰火两重天”。土地财政大幅减少对地方政府来说是一个重大的“利空”。因为这不但将加剧地方债务的负担,还有可能无法完成戴着问责“紧箍咒”的各项建设任务。比如今年必须完成的1000万套保障房建设共需资金1.4万亿元,而中央的配套资金仅为2000亿元左右,其余的1.2万亿需要地方自筹等。在此背景下,他们担心,土地财政收入的大幅“缩水”可能会演变成未来楼市调控的压力。 “目前,地方政府收入的主要来源有3块,一是税收,二是土地出让金,三是以土地等资产为抵押的银行贷款。而这3块都和房地产业密不可分。”谢逸枫指出,房地产“绑架”地方政府的判断并不为过,而楼市调控带来的地方收入的锐减也将是不争的事实。 广州经纬行研究中心主任曾英杰进一步指出,对于部分城市而言,土地财政收入的占比较高,此前严厉的政策导致土地收入大幅减少,为了保证收入的持续性,可能会在政策的施行上有所放松。 >>>下转A2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