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贵州锦屏180万亩“绿色存折”喜煞护林人 |
2009-05-14 |
|
侗族老汉王永锡在为自己林地幼苗除草。 一把锄头,一把柴刀,一顶草帽,贵州省黔东南州锦屏县平秋镇凸寨村年近古稀的侗族老人王永锡,一连几天在自家林地里给幼林松土、修萌、砍防火线、巡山护林。
这样的场景在锦屏县180万亩林地中随处可见。
林农由过去对山林不闻不问变成现在的精心呵护。锦屏县出台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实施方案,让林农看到了致富曙光。
锦屏县是一个侗族苗族聚居的林业县,人工造林大学已有500年之久。
锦屏是贵州省中心林区,森林覆盖率达70.8%。1998年前,林业产值占到该县总产值的40%,林业收入占全县财政收入的60%以上,是典型的“木头财政县”。1998年,国家实施天保工程,锦屏林业也实现了角色转换,从大学获利走向生态保护。8年间,全县森林覆盖率从56%上升到70.8%。生态越来越好,林农却难以通过林业获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在锦屏,曾经流传这样一句话:捧着金饭碗讨饭吃。锦屏林农家家拥有大片山林,却不能像粮食和蔬菜那样换钱。除国有林木外,全县林权明晰的林地面积超过180万亩,涉及到的群众占全县总人口的80%以上。
2006年12月,贵州省政府提出,用3年时间,基本完成全省林权制度改革。贵州林改重点在黔东南自治州,锦屏是先行试点县。
锦屏县林业局局长刘剑鸣说:“通过有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使林业的经营管理、采伐运输、信贷抵押、林权流转逐步走向公开、公平、公正、规范。同时,清理整顿涉林收费项目,完善林业税费征收、使用和管理,调动群众造林、护林积极性。”
全县205个村的4.5万余户农民,对林改充满期盼。农民把山林看成是自家的“绿色存折”,许多村寨掀起造林育林护林热潮。
锦屏县林业局副局长、县林改办副主任龙令炉说,林改拓宽了农民进入市场的渠道,农民生产的木材可以实现产销见面。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公开竞价销售,规范了国有、集体和个人的林木、林地流转和交易,全面提升了林木、林地价格。
如今,分山到户率超过90%的林业重点村,将以村为单位成立林业协会,由协会向会员提供营林生产技术和木竹销售市场信息服务,组织会员进入要素市场公开竞价销售木材,监督、核实依法采伐。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平秋镇凸寨村村民王远钊在外打工,听说林改后林木所有权和林地使用权归自家,还可流转,很快和妻子返回家乡管护林地,经常往山上跑。他说,以前幼林地里杂草丛生都懒得打理,现在山林变成自家的,除了要把与杉木争养分的杂草除了,把缠上杉木的藤藤条条清除掉,还要砍防火线,上山护林。
村民龙向兰家有近百亩山林,以前林木采伐销售程序繁杂,实际收入所剩无几,山林缺乏有效管理。林改后,林木采伐手续简化,还可进入要素市场公开竞价交易。她的两个儿子先后上大学,大学负担很重,眼下通过林改让她看到了希望。
三江镇瓮寨村五组80多岁高龄的龙升然老人,几个孙子都在读书,大学负担重,儿子儿媳长年在外打工,收入不多,很担心孙子失学。他说,如今不担心了,林改后自家的几十亩林地可以变卖换钱,还可抵押贷款。现在不管多热的天气,他也带着孙子上山给小杉木抚育、修萌。(王永良王远白摄影报道)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