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武宁县罗坪镇长水村的林农在拿到林权证时十分喜悦。 赣西北的6月,天说变就变。一场骤雨让长水村越发像一幅山水画:近处,溪水潆洄,绿草青竹透亮滴翠;远处,云雾缭绕,浓绿包裹的群山妩媚竞姿……
去年8月,记者曾来江西采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不到一年,当记者再次踏上这块红土地,置身于江西省武宁县长水村时,深深感受到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带给长水村的巨大变化,惊叹于在这一深刻变革中,一个小小山村所释放出的巨大能量和活力,折服于广大农民群众所发挥出的聪明才智和无限创造力。
“江西林改,政府是引导,林农是主体。老百姓能做的事,一定要让老百姓自己来做。只要老百姓积极行动起来,林业的发展就会快起来。”江西省委书记孟建柱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集民智,兴大业。长水村的林改实践再次生动地说明了这一道理。
明晰产权,是江西林改的重要内容之一。长水村在分山到户的实际操作中,坚持让林农全程参与,细化了林农能够接受的分山步骤,创造出多种办法解决了历史遗留的山林纠纷
2004年9月,作为江西林改首批试点之一的武宁县,开始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作为武宁县的重点林区村,长水村林改同步启动。长水村有农户426户,人口1920人,耕地面积1380亩,山林面积12.4万亩,林木资源异常丰富。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明晰产权,是江西林改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长水村林农期盼已久的心愿。“可要将10多万亩山场全部分到户,实在不是一件容易事。”长水村党支部书记余锦冰当时压力不小,“山场有远有近,有好有差,分得均匀,大家都满意,分得不好,就会引起很多矛盾。”
因此,长水村两委决定,林改要始终坚持“只组织不干预、只引导不拍板、只协调不作主”的工作原则,注重公开、公平、公正,把林改决策权充分交给林农,让林农全程参与,自己处理自己的事,自己解决林改中遇到的历史遗留问题。
在这一指导思想下,长水村各组都成立了林改小组,一般由3人组成,都是本组林农选出来的“有威信、办事公正”的人。徐大魁就是当时长水八组林改小组成员之一,他告诉记者,八组可是林改中公开、公平、公正的一个“样板”。
在实际操作中,长水八组将分山到户细化为4个步骤,每一步都由林农自己作主。第一步,由林改小组带领村民代表跑遍各个山场,把远山与近山、资源好的与差的山、不同林种的山全部详细登记,评估打分;第二步,把全部山场按远与近、好与差、竹与木等搭配好,平均分成4块,然后确定每块山场分山的人数;第三步,由林农自己搭配好每块山场分山的人员,形成4个小组,再抓阄确定每个小组拥有的山场;第四步,各个小组再按户与户之间的人口比例,通过协商确定各家各户的山场。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连“抓阄”都用上的这4步分山法,听似繁琐复杂,实则周密合理,既考虑到了资源的搭配,又保证了分配方式的公开、公平、公正,让林农能够欣然接受。
同样,在处理历史遗留下来的山林权属纠纷上,长水三组的群众也总结出了一套自己的办法,即“重证据、摆事实、互调换、讲感情”。三组与外乡、外村、外组山林纠纷涉及1000多亩山场,时间跨度大,界址难区分。“后来,我们提出对管理不方便的山场进行了调换,”三组组长卢世焱说,“大家坐在一起心平气和地交谈,既尊重历史又尊重事实,讲一点感情、作一点让步,多年的疙瘩就没了。”
如今,实施林改近3年,长水村全村12.4万亩山场,除12000亩风景林外,全部分到户。分山到户率达到100%,发证到户率达到100%,纠纷调处率达到98%。
林权证的颁发,明确了林农对林地的经营权、收益权和处置权。长水村广大林农开始积极主动地造林、护林,出钱修路;开始主动寻找实现经济效益的途径,新的农村林业合作经济组织自发形成
当得知家中分得130多亩林地后,当时34岁、长年在外打工的长水七组村民余修平毅然辞工返乡,“我真的特别兴奋,一直等待的机会终于来了,一定要抓住!”
余修平告诉记者,“以前以为山是集体的、林是干部的,护林、造林都事不关己;现在可不一样了,政策这么好,山林是我的了,当然要管好护好经营好!”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分山到户,明晰了产权,极大地激发了林农务林的积极性和热情。长水村党支部书记余锦冰告诉记者,现在林农的护林防火意识大大增强,清明祭扫都要提水上山,以免失火。造林也一样,林站发下来的树苗大家争着要,只要是有空地林农都要把它栽上树,有些村民甚至自己花钱购买苗木进行栽植。从2005年到现在,长水村先后有100多个林农自发上山造林,栽种树木和毛竹2000多亩,“五组村民卢治林一家,就在荒山造林50多亩。”
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吃了“定心丸”的林农,不仅开始对自家林地的发展仔细筹划,从长计议,而且开始对本组本村的林业发展出谋划策,提供财力与智力的双重支持。长水三组村民卢位勇就是其中的带头人之一。
2006年8月,为减少毛竹下山的运输成本,卢位勇开始联合本组9家村民共同出资修路。到目前为止,长水三组31户人家共同投入40多万元,共计修路10多条、20多公里,已把路修到了家家户户的山场。卢位勇告诉记者,以前请人搬运一根毛竹下山,劳力成本就得2至3元,现在用车运输只需花费0.5元;而这些林农自己修建的4米多宽的林区道路,同时还起到了防火隔离带的重要作用。
同样,广大林农开始追求经营林业的效益,开始主动寻找实现效益的有效途径和方法,长水村木竹销售服务协会因此自发形成。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长水村党支部副书记、木竹销售服务协会会长钱阳术告诉记者,林改后,曾有一些竹木贩子利用林农市场信息不灵通的机会,故意压低价格,使林农受损。2005年4月,在广大林农的要求下,长水村召开村民代表大会,成立了木竹销售服务协会。协会成立后及时向林农发布市场信息,根据行情制定竹木收购最低保护价。同时,针对各家各户采伐指标不多、运销成本过高的现象,协会还组织木竹收购和销售,把以前的分散经营变为集中经营。
“我们协会就是要维护林农的经济利益,要用规模效应来维护林农的价格决定权,”当钱阳术用普通话流利地说出这句话时,记者再次切身感受到了林改给大山深处广大农民群众带来的深刻变化。
结束采访,告别长水村,几位采访对象的发展宏图在记者脑中一一闪现:自感活得充实且找准了人生定位的余修平说,今明两年内计划承包几百亩荒山造林,大搞林下经济;感慨“只要政策好,就敢大投入”的卢位勇说,5年之内要完成自家400多亩毛竹林的低产改造;而党支部书记余锦冰则希望,全村人均收入能在2006年4512元的基础上实现更大增长……(记者 许红洲 廖国良)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