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大入秦工程通水以来,秦王川农业生产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粮食产量猛增,蔬菜种植成功,设施农业从无到有。同时,这里的生态环境也在快速改善,昔日光秃秃的旱川里有了树木成林的绿色。7月22日,记者在中川镇了解到,秦王川里不仅生态林健康发展,经济林也取得了显著效益,农民种植大接杏亩收入可达8000多元。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22日,全市经济林——大接杏产业现场会在中川镇召开。7月下旬的秦王川,大田里处处是金色的麦浪。当然,绿色并没有因为粮食的成熟而减少:省道201公路两旁新栽植的国槐、云杉、杨树均发芽吐绿;川地里日益茁壮的生态林带纵横交错,将金色麦田“割”成了一个个“田”字;平坦的耕地里新发展起来的经济林点缀期间,增添绿色。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来到中川镇宗家梁村,示范户宗泮祖的大接杏果园里,数百棵已进入盛果期的果树上杏果累累。“‘兰州大接杏’是兰州特产,在全国市场闻名。”技术人员介绍,栽培杏树后每年的投工及投入均比种植蔬菜和粮食少,而且3年开始挂果,5年进入盛果期,亩产达5000斤以上,高产可达8000斤以上。据介绍,我市栽培杏树历史悠久,因易受春季晚霜影响收入不稳定。但在海拔较高、较为冷凉的秦王川地区栽培,晚霜发生频率较低,收成稳定,而且错开了与周边地区杏果的成熟和上市期、售价较高,进行大面积大接杏商品生产,潜力很大。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通过修剪,杏树的寿命和盛果期达百年以上,儿子、孙子、重孙都受益。”示范户宗泮祖介绍,他栽培的大接杏亩产量达到8000——1万斤,收入也达到8000——1万元。据介绍,前几年,宗泮祖与市上的农业技术人员共同进行栽培实验,在山杏上嫁接过多个品种,从大接杏的口感、外表、产量等综合性状看,“兰州大接杏”最好。“主要是规模还没有上去,人家大量要货,我们却没有产品。”宗泮祖告诉记者,大接杏可鲜食、加工,杏仁也还可以利用,生长在兰州郊区的大接杏是全国最迟的鲜食杏,销售不用发愁,陕西、青海、河南等地客商每年都提前来订货。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据了解,宗泮祖不仅是中川镇的大接杏的示范户,而且是永登县中川大接杏协会会长。在协会创办的不到5年时间里,新发展会员380名,会员种植大接杏5000多亩,辐射带动全镇19个行政村及周边7个乡镇及皋兰县部分农户。协会为会员提供种苗15万株,去年组织外销果品收入达到500万元以上,会员户比非会员户户均增收1580元,人均增收300元。近几年,市政府非常重视秦王川的综合发展,为了发展壮大经济中的大接杏产业,在22日召开的全市经济林——大接杏产业现场会上,兰州大接杏优质苗木繁育基地在中川镇宗家梁村宗泮祖的果园内挂牌。(来源:兰州日报)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