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任务,这是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和升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我谈几点学习体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一、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性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建设生态文明的政治意义、历史意义和理论意义重大,反映了发展要求、精神需求、民众述求和执政追求。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发展要求——就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今天,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因时而生,因势而出。我国人口众多,资源消耗巨大。改革开放29年来,经济社会迅猛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在发展过程中也付出了巨大的生态环境代价,资源与生态环境容量已不足以支撑现在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长久持续下去,必须从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上进行大的转变。人的全面发展、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科学发展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建设生态文明,从世界观、道德观、价值观、政绩观、消费观的层面解决问题,是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矛盾的治本之举。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精神需求——就是人们在满足物质财富增长愿望的同时,还有更多的精神层面的需求,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生态文明观念的确立。优美的生态环境,给人们身心带来的愉悦和陶冶是精神需求的重要方面。 tujian.org
????民众述求——就是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人民群众最为关心的切身利益问题。生态良好,已成为人民群众生理健康、心里健康的基础条件。喝到干净而充足的水、吸到清新和负氧离子多的空气、吃上绿色和营养丰富的食品、享受上维护心里健康和治疗心里疾病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人民群众的现实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执政追求——就是把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作为实现党的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作为党执政的新理念。这一执政理念是在我们党的执政过程中不断得到深化和发展的。建国初期,毛泽东同志就提出植树造林、实现大地园林化的伟大号召。1981年在邓小平同志倡导下,五届全国人大作出了《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的决定》。江泽民同志发出了“再造秀美山川”的号召,提出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使人们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工作和生活。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又提出建设生态文明,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成为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这充分说明我们党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进程中,对生态文明的认识不断达到新的高度。 tujian.org
????建设生态文明,有着深刻而扎实的理论基础、实践基础、物质基础和群众基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情况的战略选择。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二、生态文明的内涵及特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自然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而人们对这个复杂关系的认识则是一个更为复杂的问题。对生态文明的内涵,应该说是一个不断深化、不断升华、不断拓展认识的过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马克思讲,“历史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但这两方面是密切关联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自然生态系统包括海洋生态系统、陆地生态系统、大气生态系统。陆地生态系统包括森林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沙漠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冰川生态系统和城乡人工生态系统。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人类社会,也是一个生态系统。生态文明,应包括社会与自然。陈寿朋教授在《生态文明建设论》中讲,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协调人与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生态环境的关系,正确处理整个生态关系问题方面的积极成果,包括精神成果和物化成果,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运行,实现人类自身得到进步和改善,实现人类社会得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的核心是确立生态文明观。这种新型的生态文明观就是人与自然平等、和谐、互惠互利为价值观基础的世界观。它要求人类坚持相互关联的三个基本原则:一是人类社会要与自然共同进化、协调发展;二是人类应热爱自然、保护自然、赞助自然,而不能以任何理由和方式破坏自然;三是人类要按自然规律办事,人类发展必须与自然规律相一致。这些概括,深刻而精炼。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生态文明的特征: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一是范畴的广泛性。从内涵上看,包括生态意识文明、生态法制文明、生态行为文明。生态意识文明,指人们正确对待生态问题的进步的观念形态,包括意识形态、观念、理念、心理、道德以及一切体现人与自然平等、和谐的价值取向。生态法制文明,指一种进步的制度形态,包括生态法律、制度和规范。生态行为文明,指在生态文明观指导下,人们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各种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活动。从外延上看,生态文明建设是具有多维性指向的有机整体。它的指向覆盖了政治领域、经济领域、文化领域、社会领域,在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发挥引领和约束作用。 tujian.org
????二是形态的高级性。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更高级形态。人类创造了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历史表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是人类文明进程必须经历的历史阶段,都是以索取和破坏自然为代价换取的,不可能永续发展。而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共存共荣共进、和谐发展的文明,必然替代工业文明。世界工业化发展的成果包括造成了全球生态危机,严重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生态危机的直接原因在于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失范,而其实质是文化危机。马克思讲,共产主义是人和自然、人和人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可以这样理解,人与自然和谐了,人与人才能最终实现和谐。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三是建设的长期性。生态文明作为新的社会文明形态,必然经历一个长期的复杂的历史进程,就像实现共产主义目标的长期性一样。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任务尤其艰巨,其长期性更为突出。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三、生态文明与和谐社会关系紧密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生态良好、生态平衡,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一是为和谐社会建设奠定基础保障。和谐社会的核心是人与人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是实现人与人之间和谐的保障。而没有一个稳定和平衡的生态环境,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都难以提供人际关系和谐的保障。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二是为和谐社会提供资源支撑。没有自然资源,经济发展就无从谈起,没有经济发展,和谐社会发展就失去推动力。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保护自然资源、节约自然资源、科学利用自然资源,维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三是为和谐社会创造维护稳定的条件。生态灾害、生态危机、自然资源开发和利用,已成为国际事务的敏感、重大问题,关系各国根本利益,甚至由此引发战争。由于自然生态系统的整体性、资源的紧缺性,国内流域的上下游之间、地区之间也存在着矛盾。因此,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生态环境的公平享用是国际和国内社会和谐的前提条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四、林业在建设生态文明中的作用巨大 tujian.org
????森林、湿地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关键和纽带。我国林业肩负着森林保护和培育、湿地保护和恢复、防沙治沙、治理水土流失、木材生产、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的重任。林业在生态建设中处于首要地位,承担着提供生态产品、物质产品和生态文化产品的艰巨任务。在建设生态文明的历史进程中,林业既要承担起生态建设的重任,又要当好生态文化建设的先锋。 tujian.org
????一是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发挥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源于两个因素,一方面是大规模使用化石燃料,排放大量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另一方面是大规模破坏森林,严重损害森林的固碳能力,并因此成为巨大的碳排放源。森林是陆地上最大的储碳库,是最大的吸碳器,也是最长久的固碳形态。今年9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上从维护全球气候安全的战略高度,倡议建立亚太地区森林恢复和持续发展管理网络,提出到2010年我国森林覆盖率增长到20%的发展目标。这是对森林在应对气候变暖中作用的充分肯定,也是林业肩负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tujian.org
????二是在防沙治沙中发挥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是荒漠化、沙漠化最严重的国家,全国沙漠化土地174万平方公里。沙害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全国有53万平方公里可治理的沙化土地,还有3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有明显沙化趋势,沙化土地占国土面积的18.1%,防治任务异常艰巨。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三是在提供可再生能源上发挥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森林是仅次于煤、石油、天然气的第四大能源,已成为各国能源战略的新选择。我国林木生物质能源发展潜力和空间巨大。加快发展林木生物质等可持续能源,对维护石油对外依存度超过40%的我国的能源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四是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上发挥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生物多样性,是维持自然生态系统平衡的核心和基础,也是生态良好的基本标志。从全球看,物种的灭绝速度是自然灭绝速度的1000倍。森林是世界上最丰富的生物基因资源库,发展森林资源对于保护好珍贵物种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林业对治理水土流失、促进降雨、维护粮食和水资源安全、推进新农村建设等都具有重大作用。但是,我国森林资源总量严重不足,结构严重不合理。虽然森林覆盖率经50多年艰苦努力达到了18.21%,但距全球平均森林覆盖率还少近12个百分点。林业建设任务异常艰巨,任重道远。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