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牵耕牛,肩扛犁耙,日出而作,日落而归。”这是60年前泉州农村生活的真实写照。然而,就是在这么薄弱的底子上,60年来,泉州人用汗水和智慧创造了一个个奇迹,农业总产值从1949年的2.4亿元飞速增长到2008年的211.4亿元,增长了88倍。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变化发生在耕作方式、栽培方式这样的细节中。同样是春耕备耕的大忙时节,60年前,“牛抬杠手撒种”仍是泉州农村最普遍的耕作方式,而如今,耕地有耕地机,播种有播种机,插秧有插秧机,机械化生产大大解放农村劳动力的同时,也为泉州农业的腾飞插上了翅膀;60年前,泉州的农民群众仍千年如一日地经历着“看天吃饭”的耕作艰辛,而如今,杂交稻、超级稻、脱毒甘薯和马铃薯,旱地育秧、地膜覆盖、免耕抛秧,一系列良种和良法的实施推广让农民对天气的依赖性大大降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身影也渐渐直了起来,农业发展在节本增效、精细开发、高产优质的道路上稳步迈进。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变化也体现在从自给自足小生产到标准化、产业化大发展的进程中。上世纪90年代后,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泉州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和农业品牌化建设提上政府重要议事日程。截至2008年底,全市已有6家国家级、32家省级和118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完成年总产值110亿元,占到全市农业总产值半壁江山,带动67万农户实现增效增收。与此同时,在这些龙头企业的作用下,全市形成了龙眼、芦柑、茶叶、食用菌、蔬菜、畜禽等具有一定规模和优势的生产基地——摆脱了粮食种植的单一色彩,泉州农业步入了特色产业百花齐放的精彩和缤纷中。 tujian.org
忆往昔看今朝。现在,就让我们透过一张张老照片记录下的历史印迹,一同感受泉州农业60年间走过的不平凡历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