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2日,农业部部长孙政才宣布:我国夏季粮油再获丰收,总产预计超过2450亿斤,首次实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六连增”。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一年前的此时,夏粮取得历史上少见的五连增以后,就有人问,我国粮食增产的潜力有多大?明年还能继续增加吗?而今年春天,北方小麦遭受了50年不遇的大旱之后,关于夏粮将减产的判断更是不绝于耳。 tujian.org
在这样的背景下,今年粮食再度增产的消息来得弥足珍贵,同时,也值得我们进一步深究,让小麦抵御自然灾害、打破“增产规律”的秘密究竟在哪里?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高产创建成为粮食生产的好抓手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不论农业系统内部还是各级地方政府,“高产创建”是今年抓粮食生产提到率极高的一个词。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全国粮棉油高产创建活动,即建立万亩示范片,通过集成、展示、推广先进实用技术,示范带动区域平衡增产。通过去年建立的602个粮油万亩示范片发现,不但示范片内获得高产———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示范片小麦亩产679公斤,创造了我国有史以来万亩小麦单产最高纪录,而且带动了所在区域的整体增产———500个粮食示范片所在县平均亩产达到496.4公斤,比全国平均亩产高出51.7%。 tujian.org
在去年取得巨大增产效应的基础上,今年农业部、财政部把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的数目一下子扩大到2600个,覆盖全国1700个粮棉油生产大县,并设立5.2亿元财政专项资金;各级政府对高产创建的重视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省长有批示,副省长亲自抓”,这是以往抓粮食生产少有的现象,在高产创建中却比比皆是。据统计全国有19个省市区成立了省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财政、发改委、科技、教育等部门参加的高产创建领导小组,黑龙江、湖北、广东、青海等省把高产创建作为省政府的重点工作,专门发文部署,提升了高产创建活动的层次。在落实农业部2600个万亩示范片的基础上,又建设1035个省级万亩示范片,全国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总面积超过4000万亩。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在资金投入上,让我们来看一组数字:四川8000万元,比上年增加6500万元;江苏4000万元,增加一倍;湖北3000万元,增加2650万元;贵州2600万元,增加1200万元;安徽2500万元,增加2132万元;陕西2000万元,增加1900万元……据不完全统计,今年省级财政对高产创建的专项投入已达3.95亿元,比上年增加1.55亿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副区长陈传帅深有感触地说,对地方政府来说,抓粮食生产总要有个抓手,不能说抓种子、抓某项技术就行了。高产创建是集成了种子、技术、施肥、除虫、收割等等在一起的工程,是我们工作中最好的抓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万亩小麦单产最高纪录是如何创造的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集成”二字是怎么做到的呢?像山东省滨州市专门包大巴去“取经”的几十位农民一样,日前记者慕名来到岱岳区,深入观察了这里的农民是怎么种小麦的。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岱岳区汶口镇小麦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总面积10392亩,涉及5个行政村、2915户农户。岱岳区农业局局长孙越告诉记者,按照小麦生长期算,播前要施好肥,播时要用好种子,播后要好好管理,这些环节哪个做不好产量都会受影响,现在的高产创建任务就是不漏掉每个环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记者看到,汶口镇万亩示范片统一用的是当地大汶口农科所培育的“汶农六号”种子,负责人侯秀涛介绍说,该品种是历经5年系谱选育而成的小麦新品种,经山东省验收实打,亩产能达到716.1公斤。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以前重品种不重技术,现在农民都明白过来了,技术跟不上也白搭。”岱岳区农业局生产科科长张玉荣说。对此,汶口镇侯村农民侯修怀更是深有体会,他就是去年种出“明星产量”的汶口镇10亩攻关田的种植者。除了这些年国家提倡的氮肥后移、适期晚播等,今年让侯修怀兴奋的是宽幅精播技术,这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余松烈针对当地情况提出的一种种植方式,播幅增大,籽粒分散,有利于发根壮苗,“头年出苗时就看出好赖来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在岱岳区另一个万亩示范片马庄镇,记者到的时候,镇农技站长薛传谦正带着机防队准备最后再打一遍农药消灭蚜虫。病虫草害统一防治是高产创建的又一特点,薛传谦说,机防队60人,器械、农药都是国家统一配置的,“看着蚜虫上来了,60人统一作业,几天就灭下去了。”机防队春节前打过一次除草剂,3月份防过一次红蜘蛛,4月份防过一次蚜虫……“病虫防得住,我们又省事。而且只收人工费,一亩地3.5元,比自己买农药还便宜。”董家庄村农民房业庆说。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另外,万亩示范片实行测土配方施肥全覆盖,播种、收获都是统一机械化操作。 tujian.org
优良品种、高产技术、病虫防控、测土配方施肥、机械化生产,这贯穿作物生长周期的五大环节,集成为高产创建这个整体工程,在岱岳区的小麦生产上得以体现。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今年农业部对高产创建活动提出的“硬性指标”就是,要确保所有高产创建示范片良种覆盖率达到100%、测土配方施肥达到100%、病虫害专业化防治达到100%、机械耕种达到100%。 tujian.org
走集成之路是粮食高产的关键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纵观我国历年粮食产量曲线图,改革开放以来,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前三个1000亿斤台阶,大体在三到五年就实现了。据农业部资料分析,这段时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每上一个台阶都与突破性品种和技术推广有关。例如,上世纪80年代连续迈上7000亿斤和8000亿斤两个台阶,杂交水稻等重大技术推广功不可没;90年代迈上9000亿斤和10000亿斤两个台阶,依靠的是紧凑型玉米、水稻旱育秧、小麦包衣和精量播种等重大实用技术推广。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但是,从1996年首次突破10000亿斤以后,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已经在这个台阶徘徊了十几年。现在,还有什么突破性的技术能实现粮食生产的飞跃式发展? tujian.org
对此,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司长叶贞琴认为,作物生长是有规律的,在当前的粮食产量水平上再想获得大发展,依靠单项技术突破已经不现实了,目前最可行的道路就是“集成”,除了要集成技术,还要集约项目、集中力量,促进良种良法配套,挖掘单产潜力,带动大面积平衡增产。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集成技术、集约项目、集中力量,道出了粮食增产的关键。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记者在马庄镇也曾调查过各类项目资金的投入情况,以房业庆为例,他在示范片内的地每亩享受小麦良种补贴20元,有机肥补贴30元,秸秆还田补贴20元,深耕改土补贴10元,以及测土配方施肥免费测土化验、病虫害统一防治等等。叶贞琴介绍说,目前的思路就是要将种子工程、植保工程、测土配方施肥、科技入户、粮油大县奖励资金、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农业保险等政策项目,向高产创建示范片倾斜,最大限度发挥项目资金的综合效益。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集中力量是集中农业系统上上下下的力量,更是集中各地、各级政府的力量。粮食生产不是某一个部门的事,而是整个国家、整个社会的事,必须上升为政府行为。今年全国有19个省市区成立高产创建领导小组,省一级领导亲自抓,财政、发改委、科技、教育等部门齐参与,这是一个可喜的变化,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我们以后抓粮食生产的必经之路。 tujian.org
今年我国夏季粮油再获丰收,实现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连续六年增产!今年夏粮先后经受了北方主产区特大旱灾、南方持续低温阴雨、多次强降温和病虫害严重发生等多重灾害的严峻考验,在这种情况下,实现连续六年丰收,得益于中央强农惠农政策的支持,也得益于农业科技的强大支撑。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近年来,农业部党组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工作,引导全国农业科技、教育、推广系统加强协作与联合,围绕主导产业,开展科技攻关,深入生产一线,强化科技服务,大联合、大协作的科技服务农业生产新格局正在形成,科技支撑的累积效应日益显现。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良种良法配套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6月11日,记者在河北高碑店市崔中旺村采访时看到,村支书宗友家里的7亩麦子正准备收割,“以前种子和施肥技术都不理想,总认为‘肥大水勤不用人’,没少花冤枉钱,但产量却在每亩650斤左右徘徊。经过专家和技术人员指导,学会了合理播种,掌握了节肥、节水技术,每亩节本增效近200元,产量也能达到千斤左右。”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可以说,科技进村入户,农民“节”了成本和投入,“增”了产量和收入,近年来数据显示,示范户年均增产10%,亩节本增效100元以上。2009年小麦科技入户示范县有100个,占全国小麦播种面积的19.8%,培育示范户9.8万户,辐射带动近200万户。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良种”选择是增产的第一步保证。今年小麦生产中,培育和推广了一大批优良品种,使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主导品种的作用十分明显。2008年仅农业部发布的12个小麦全国主导品种,年推广面积就占全国小麦总面积的33%。国家对小麦生产实行良种补贴全覆盖,调动了农民使用新品种的积极性,促进了育种科技成果推广。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专家、石家庄市农科院院长郭进考告诉记者,“抗旱节水高产品种及其配套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在大旱之年显现了威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在高碑店,记者对良种覆盖的最直观感受就是麦田整齐,长势均匀,正如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肖世和所说,“2000年以前,高碑店的小麦七高八低,什么品种都有,甚至解放前的品种都有。现在品种的数量减少了,但是优质品种面积却扩大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良法”集成配套是增产的关键措施。在不同的生态麦区,针对不同的小麦产品品质特点,组装了简单易行的栽培技术体系。通过精量半精量播种、氮肥后移、病虫害综合防治等一批集成技术的示范展示,让广大农民不出村就能模仿学习,加快了示范推广的速度。 tujian.org
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使农机农艺结合的效果更加明显。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充分肯定了今年的跨区机收在“三夏”工作中发挥的突出作用。此外,各地注重发挥农机各作业环节的集成优势,夏收夏种同时进行,大力推广秸秆还田、一条龙作业、水稻机插秧等技术。记者注意到,小麦主产区基本实现了生产全程机械化,极大地减轻了劳动强度和提高了生产效率。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科学抗灾有力 tujian.org
农业是受自然灾害影响最大的产业之一,抗灾措施的效果直接影响产量的增减,这就格外需要农业专家对灾害准确预测、及时指导和到位服务。面对去冬今春的特大干旱,各级农业部门见势早、行动快、措施实,及时提出“科学抗旱,分类指导,水肥并进,早促早发,防控病虫”的抗旱技术路线。科学抗旱技术体系逐步形成,选用抗旱品种,精细整地,镇压划锄,运筹肥水,防治病虫害等科学抗旱技术得到综合应用。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如何做到科学抗旱并不容易。抗旱水怎么浇?什么时候浇?没有水浇怎么办?面对不同农时、不同产区,科技服务不仅要及时,还要有针对性。为此,从农业部到旱区各级农业部门,从专家到基层农技人员,针对不同的农时季节、抗旱条件和小麦苗情等实际情况,在查清苗情、墒情和可用水源的基础上,分类制定了详细的科学抗旱对策和技术方案。在今年的抗旱救灾中,农业部及时组织专家编写了适合不同麦区的21类、30万张小麦抗旱应急技术和春季田间管理科技服务明白纸,基层农技人员及时进村入户开展巡回指导,为小麦丰收提供了科技支撑。据统计,仅抗旱期间,8个严重干旱省份累计下派农业专家指导组4160个,深入一线抗旱的专家和技术人员27.5万人次,下发抗旱技术明白纸2223万张,培训农民1967万人,投入农业抗旱人数3165万人。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安徽是我国遭受去冬今春干旱影响最严重的省份之一,小麦受旱面积2900多万亩,占小麦播种面积的80%,其中严重受旱面积达到1200多万亩。2月初,记者在皖北采访时看到,面对严峻的苗情、旱情,有专家预测:若不采取及时有效措施缓解旱情,转化苗情,产量水平有可能下降15%~20%。 tujian.org
然而,该省依托科技攻关、高产创建、科技入户等项目,采取“浇一遍水,追10斤肥,增百斤粮”等一系列技术措施抢救,产量不减反增。“今年虽是大旱之年,但到处都能看到大面积高产典型,经测产,蒙城、涡阳、太和、灵璧等县出现了大面积亩产600公斤的示范村场。”麦收前,安徽农业大学教授马传喜告诉记者。 tujian.org
联合协作见效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充分发挥农业科技的支撑作用,关键靠体制机制创新。农业部科教司司长白金明认为,只要创新体制机制,促进专家、技术员与农民面对面、手把手、心连心,形成强大合力,使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就能更好地发挥政策的效力、科技的潜力,形成现实的生产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肖世和这样诠释:“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就是为了同一个目标,把全国搞小麦相关工作的人基本都集中起来,包括了土壤与环境、育种、栽培与设施、植保、产后加工、产业经济六大方面的32位科学家;同时设有39个区域试验站,带动196个县(市、区)开展技术示范和技术服务,覆盖了全国三分之一的麦区,形成了近千人的队伍。农民在小麦生产中,无论遇到什么问题都能通过体系传达上来,得到及时解决。”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据统计,全国50个农产品的产业技术体系和科技入户体系包括了2000多位科学家、5000多名推广专家,他们来自各级农业科研院所、农业大学、综合性大学、非农科研机构以及产业化龙头企业,这批凝聚了农业科技界青壮年精英的队伍,拧成一股绳,将围绕产业需求开展研发,合力为现代农业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与此同时,各地也采取多种措施,大力开展科技服务,支撑农业生产。河南省开展“万名科技人员包万村行动”,开展农技人员大培训,实行技术承包责任制,做到村村有农技人员指导、户户有抗旱促春管技术明白卡。河北省实施“百、千、万”农业干部下基层、解难题、送服务行动,组织万名农业干部、技术人员进村入户,采取“分级负责、分片包干、责任到人、一包到底”的办法,重点开展示范样板建设、政策宣讲、科技培训、信息服务活动。江苏省大力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实行农技员包村联户,在全省8000个村培育18万科技示范户,以示范户带动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的辐射推广。 tujian.org
农业部部长孙政才指出,要立足产业需求抓好农业科技创新、立足农民需求抓好农业技术推广、立足创新实践抓好农业科技队伍建设,努力走出一条具有鲜明产业特点和国情特色的农业科技进步之路。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透过夏粮“六连增”,我们可以看到,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对农业增产增效支撑作用显著,这一实实在在的科技进步得益于机制体制的不断创新,农科教、产学研的大联合、大协作。这必将激发全国各级各类农业科研教学单位、技术推广部门和专业合作组织的科技力量,在服务产业、致富农民这条路上越走越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