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我想2008年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事实上向中国人也向世界人民昭示了这样一个就是说,中国可以至少中国现在已经有能力举办世界级的大型的活动,那么可能不管级别再高,规模再大,我们都可以非常漂亮的把它做下来,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是不是也说明了我们中国的会展业,或者说会展经济,已经具备了国际竞争的这样得能力,那么咱们对于中国会展业走出国门这个您有什么样的想法?
陈泽炎:对,从我们大的会展活动的角度来看,奥运会确实是一个世界性的大活动,是体育赛事活动,又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性的活动。它跟我们大的会展范围是相一致的。我们所说大的会展活动,就包括这种重要的赛事在内。
通过组织奥运会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这个国家雄厚的经济和社会实力,以及国家统筹办大事的优势。所以奥运会才能搞得这样的精彩。这对我们从事会展活动的人来讲是一个很大的鼓舞。通过奥运会看到中国国力的增强,业使得中国会展业那个更好地走出国门。
中国会展业走出国门大概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就是中国企业的出国参展。中国一年大概要有两万家企业去参加1500多项的出国展览项目;出国参展面积达到40多万平方米净面积的规模;这在全世界来说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参展的力量。像一些著名的展览会,譬如德国的汉诺威工业展览会、信息技术展览会,美国的芝加哥机床展览会、拉斯维加斯的电子展览会,都成为中国厂家参加的重点项目,也成为这些展览会的亮点。但随着贸易保护主义的不断抬头,中国厂商在出国参展的时候也会受到各方面的阻力,加上我们本身有一些组织上不完善,也会出现一些知识产权侵权方面的问题,或者有被人家反倾销等等。所以出展活动中还是有一些阻力和困难。在目前的金融危机下,出口形势受影响,出展业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但不管怎么说,中国的出展已经成为国际展览会上的一个很重要的部分。
另外,中国不但参加外国的展览会,还在国外举行了许多中国独家的展览会。这也成为介绍中国经济发展成就,介绍中国人文历史,旅游资源等方面的重要方式。对于那些目前跟中国未建交的国家,展览会就成为一个进行民间交往,民间交流的重要手段。
当然从中国展览业的进一步发展来看,我们也应该像世界展览业大国那样,要走出去办展览。就是说我们不但办中国的独家展览会,参加人家的展览会,而且可以组织全世界的一些厂商,或者是主要国家的厂商,在外国的地方举办国际性的展览会。这跟外国的展览会到中国来举办国际性展览会一样。这样才能真正成为一个走出去的展览大国。这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事实上,中国一些好的展览会已经在国内办好以后走出去了,比如说著名的义乌国际小商品展览会,现在就已经走出国门,办到欧洲,办到迪拜去了。
拾遗补缺 步步为营——中国会展学习与进步并举
记者:另外就是,我们可能不用回避,因为重要的会展业毕竟发展的时间短,那么您觉得就是说跟国际先进水平相比,那么我们最大的差距集中表现在哪个方面?
陈泽炎:跟会展业发展强国来比,我们的差距也是不容置疑的,主要的表现:
第一,我们展览会的品牌的效应,品牌的影响力,还是比较小。
第二个就是我们国际性还不太强,我们现在大概全国性的专业性展览会的平均的国外参展商大概是10%左右,而国外的能在20%到30%。像德国的专业展览会能够吸引是世界性的卖家和买家都到德国那里去。
第三,就是我们展览会的运作管理水平还要提高。一个展览会能不能搞得很好,它应该有一套运行良好的管理机制。现在我们普遍感觉到,人家国外可以做到高收费、优服务,它是一个良性的循环。而我们好像不敢收很高的费用,相对的服务也上不去,这就看出来不同层次展会的等级、规模、水平了
第四,我国场馆重复建设现象也值得关注。结果是展馆利用率不高。如果展馆过多的是强调它作为当地的一个地标性建筑,造价就会很高,成本回收周期就会很长。
总之,我们跟发达国家比较,差距还是客观存在的。但这也意味着今后有一个很好的增长空间和一个很好的发展前景。
记者:在很多行业现在都在谈这个所谓比较优势,后发优势这样的东西,您认为会展业是不是也存在这种比较优势,或者说我们的后发优势?另外就是那么在这个追赶国际先进世界水平过程当中,您觉得核心的关键的是要抓哪些问题?
陈泽炎:中国会展业应该说后发优势是比较强的。这个后发优势就体现在我们有一个良好的发展基础。这个发展基础就是中国的实体经济好。另外中国的内需的市场也在扩大。特别是在金融危机发生后,中国强调开拓内需市场,所以,中国目前不但经济上成为世界上一个亮点,会展业也是世界会展业的一个亮点。
现在欧美一些展览会不大景气。而在中国,随着国务院强调拉动内需,发展节假日和会展经济,展览会有了新的发展机会。包括一批外贸转内销的展览会,一些节假日的展销会,一些跟民众密切联系的展会好的都变得很火爆。像全国各地的汽车展览会、服装服饰展览会、婚纱用品展览会、食品展览会以及像旅游、教育展览会,参观的人都很多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