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中图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国图鉴社)官方网站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政策法规 > 文史资料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胡锦涛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毛泽东和平解放西藏的后勤决策--中图网(2)
2011-03-18

  二、“进军西藏[XiCang],不吃地方”

   既然交通不便,运输困难,那么进藏部队[BuDui]物资供应问题怎样解决,能否大量就地采购?这一想法在最初考虑解决西藏[XiCang]问题时,就被毛泽东[MaoZeDong]断然排除。邓小平1950年7月21日曾说:“毛主席对西藏[XiCang]问题就确定了两条,第一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第二是进军西藏[XiCang]‘不吃地方’。”(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重庆市委员会编《邓小平西南工作文集》,中央文献出版社、重庆出版社2006年版,第199页。)1950年12月,毛泽东[MaoZeDong]在给西藏[XiCang]阿里两位地方官员的信中,进一步指出:“人民解放军入藏部队[BuDui]都由中央人民政府供给,决不侵扰老百姓。”(《毛泽东[MaoZeDong]西藏[XiCang]工作文选》,第36页。)“不吃地方”成为部队[BuDui]后勤保障的总方针。

  毛泽东[MaoZeDong]提出这样的方针,很可能是总结了红军长征的历史教训。他知道,青藏高原地广人稀,高寒缺氧,生产水平低下,加上社会制度落后,生产力受到严重束缚,广大藏胞的生活十分贫穷,更谈不上供应几万大军。红军长征时擦了西藏[XiCang]的边儿,三个方面军都从四川、西康藏区穿过,对此有过切身体验。1950年7月,邓小平在谈西南少数民族问题时,也提到:“红军北上时,为了自己的生存,做了一些犯纪律的事,那时饿慌了,没有办法……这次我们到那里,一些藏族人士也很坦白地说,那时把粮食吃光了,心里不愿意。”(《邓小平西南工作文集》,第196页。)所以,这个地区的人民到现在对共产党的政策半信半疑。邓小平由此得出结论:进军西藏[XiCang],经营西藏[XiCang],要由民族团结入手,重视经济问题的解决,经济问题也可能引起政治问题。(参见中共西藏[XiCang]自治区委员会党史研究室编著《中国共产党西藏[XiCang]历史大事记(1949-2004)》第1卷,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版,第9页。)“如果我们只给人家一个民族区域自治的空头支票,而把人家的粮食吃光,这是不行的。”(《邓小平西南工作文集》,第200页。)邓小平的看法也是当时毛泽东[MaoZeDong]与中共中央的共识。

  大军西行,粮秣自备。根据这一指示精神,西南局、西南军区提出了进军西藏[XiCang]“政治重于军事,补给重于战斗”的口号,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组织后方运输。首先,组建了支援运输司令部,并着手建设甘孜后勤基地,在雅安至甘孜沿途设立兵站。同时,“不惜一切代价”突击抢修雅安至甘孜路段。除了已通公路的地段用汽车、马车运输外,还组织了大批牦牛运输支援进军。另外,还加大了部队[BuDui]人员的携行量。进军的运输补给是按人头逐日计算的。战士除武器装备外,每人要携带10日的粮食,平均负重七八十斤。(参见《解放西藏[XiCang]史》编委会编《解放西藏[XiCang]史》,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年版,第100页。)战士们背着粮食行军,过去人们常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进藏部队[BuDui]却是“兵马出动,粮草同行”。后来,十八军军长张国华回顾当年运输补给的艰难,深有感触地说:“我们从1950年4月至12月,先后组建了廿二个兵站,三个航空地后勤站,经常使用500辆汽车,3300头骡马,358辆胶轮大车和大批牦牛,形成空中和地面、军队和地方、人力和畜力、现代和原始的多层次多手段的立体运输,大力向甘孜、昌都地区抢运粮食,才基本上保证了当年的进军,即使这样,154团还一度断粮,靠野菜、地鼠充饥才支撑下来。”(党雨川:《张国华同志在西藏[XiCang]》,《西藏[XiCang]党史资料》1994年第1、2期合刊,第13、14页。)  

 相关链接
·1972年欢迎尼克松的神秘晚宴--中图社
·忻口战役:歼敌过万 国共合作抗日
·毛泽东和平解放西藏的后勤决策--中图网
·1950年后国共和谈:章士钊奉命试探 蒋
·中共中央南方局派出机构 八路军桂林办
·震惊世界!揭秘1971年中美"7·15"
·红军对空斗争--中图网
·揭秘:邓小平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始末--中国
·激战青杠坡--中国图鉴社
·甘肃党史大事要览——“五四”运动中的甘肃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65号4楼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 京ICP备0911063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