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一件大事
上周七天,解放日报围绕迎世博七项专项治理,逐一进行了专题报道。从今天起,我们将聚焦“公共标识”的话题,展开详尽的调查和分析。以后,本报还将选择七项治理的其他一些专题,进行聚焦式报道。
为什么要聚焦这个问题?因为公共标识整治是七项治理的重要内容,它不仅关系到上海市民的出行,更直接影响到世博会期间来沪的7000万旅客的方便。作为一个特大型国际大都市,公共标识牵系百姓切身利益,又反映城市管理水平,所以不可小看。同时,治理公共标识并不需要多大投入,只要我们换位思考、注重细节,是完全可以取得实效的。总之,这既是件大事,又是件可以办得好的事,这也是我们首先选择公共标识作为聚焦点的道理。
治理公共标识,要全社会一起倾力。希望我们的聚焦能得到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参与,也得到当事单位和管理部门的重视和支持。
读者小顾家住杨浦黄兴公园附近,每天上下班搭乘地铁8号线,车快进站时,总要伸长脖子看站牌。原来,8号线站牌上的每个字足有一人高。车靠站后,站在车厢内的人往往只能看到一个字。刚开始,小顾看到“兴”字就以为是“黄兴公园”,可下车后才发现是“黄兴路”。
近日,记者实地走访了上海地铁的一些站厅,发现看不见或看不清的站牌还有不少。
8号线:站名太大难窥全貌
记者乘坐地铁8号线往杨浦方向,果然每一站的站名都制作得大而醒目,每个字的高度都占据了3米高墙面的一半。可是,每站停靠时,无论是坐着的还是站着的乘客,都只能看到站名其中的一个字,而8号线21个站点中,站牌名称里一两个字相同的有不少,如“黄兴路”和“黄兴公园”,“周家渡”和“陆家浜路”,还有类似“江浦路”和“嫩江路”,“人民广场”和“虹口体育场”,“西藏南路”和“西藏北路”。本地乘客都容易犯迷糊,更不用说外地乘客了:抬头只看到一个硕大的“黄”字,或一个“江”字,如何分得清呢?
1、2号线:首尾车厢站名看不到
许多市民抱怨,地铁1、2号线车站内相关标识的设置“重中间、轻两边”:站台中间站名标识不少,而两头却基本没有。近日,记者乘坐地铁2号线(从淞虹路站往张江站)的最后一节车厢,发现仅有停靠在威宁路站与静安寺站时,才能看到站厅对面的站牌,其他15个站点什么也看不到。首尾车厢正对的不是配电站,就是暗暗的墙面,标识成了被遗忘的角落。
市民赵小姐说,“其实只要在这些空白墙面上贴上醒目的站牌就行。”此外,乘客们还提出,一旦站立或坐着的位置不佳,视线就会被包括楼梯墙面、站厅立柱、书报亭等障碍物阻挡。非高峰时间还能左顾右盼一番,高峰时间恐怕只能竖起耳朵听广播,一刻都不能放松了。
常熟路站:施工挡板令人茫然
每天乘坐地铁1号线的读者小孙发现,常熟路站现在连站名牌也没有,他只要一听音乐就会搞错。
记者到现场看到,因为轨交7号线施工,站台中央有很大一块面积被顶天立地的施工挡板围住。停在挡板前列车上的乘客,视线自然也被挡了个严严实实,根本不知道自己到哪一站。记者绕着挡板转了一圈,只见板上印满了宣传画,可愣是没有一则站名信息。无独有偶,记者在轨交3号线曹杨路站也见到了相同现象。小孙说,现在还只是一两个站点在施工,乘客还记得住;如果其它站一起施工,坐熟了的人也会搞错的。
上海地铁站内标识经过多年运营,比以往优化了许多,但对照方便乘客的人性化目标,可以改进的空间依然不小。希望我们的地铁管理部门多到行进中的地铁车厢去走走看看,在类似的细节上多下一些功夫,让乘客少一点“不知此刻是何站”的尴尬。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tujian.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