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森林保护研究所始建于1965年,原名中国林业科学院森林防火研究所,归原林业部直接领导,1972年划归黑龙江省林业科学院后改为现名称。该所是一个集森林保护基础研究、应用科学研究与防灾、减灾、救灾于一体的公益类科研机构,是全国性的森林保护专业研究所,主要从事林火预报、林火监测、林火扑救、森林可燃物管理、森林病虫鼠害测报、林木病虫害诊断、森林病虫鼠害综合治理、森林灾害评估及灾后恢复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工作。所里在职职工65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50人,占全所人数77%。专业技术人员中,有高级职称的22人,中级职称的15人,初级职称的13人;博士研究生6人,硕士研究生12人,本科生32人。所里设有森林防火通信监测研究室、林火控制研究室、林火装备研究室、森林防火信息研究室、森林病害研究室、森林昆虫研究室。???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40多年来,黑龙江省森林保护研究所在国家林业局、黑龙江省等上级部门的领导、关怀和支持下,始终致力于森林防火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研究,经过几代职工的共同努力,科学研究水平不断提高,先后完成国家“863”项目、国家攻关项目、农业转化资金项目、“948”项目及黑龙江省科技计划项目等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210项,获国家、省(部)、厅(局)级科技进步奖项目60项;科研成果转化推广率及科技贡献率大幅度上升,在森林火灾、森林病虫害预防和控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我国的森林保护事业及林业建设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成为我国森林保护领域里的一面旗帜。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加强基础理论研究,揭示林业灾害规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认识事物的现象,解释现象的本质,揭示物质运动的规律,发现和开拓新的知识领域是基础理论研究的特点。森林保护作为起步相对较晚的学科,其理论处于不断完善之中。黑龙江省森林保护研究所全体工作人员以森林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及环境为对象进行了大量的科学研究工作,总结发现了林业灾害发生的原因及其规律,为预防、控制森林灾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从20世纪70年代初期开始,黑龙江省森林保护研究所在基础研究工作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林内计划火烧技术的研究”、“十八站林区可燃物管理工程规划试验研究”、“利用卫星图片进行森林可燃物的识别和分类方法”、“可燃物含水量测试技术和制定干旱指标的研究”等科研项目,完善了森林防火的基础理论,把可燃物管理提升到了一个新层次,为林火的预测预报奠定了基础;“控制森林大火系统工程”、“森林潜在火行为的测算方法”、“大兴安岭林火蔓延速度”、“林火强度和能量释放规律的研究”等研究项目,揭示了林火发生、发展及蔓延规律,为控制森林大火,减少火灾损失提供了依据;“森林大火对森林生态的影响研究”、“火烧对杨桦林天然更新效益”、“营林用火对地表径流等生态因子的效应”等项目,为灾后森林生态恢复与利用林火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新途径。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加强应用技术研究,提升防控灾害能力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在抓好基础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研究所更加注重应用技术的研究,不断解决森林保护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研究所针对“火烧连营”的问题,开展了“森林防火综合阻隔带的研究”、“落叶松防火林带阻火效能研究”、“化学法开辟边境林区防火线的研究”项目;针对“林内可燃物积累过多,容易引发森林大火”问题,开展了“林内计划火烧技术的研究”、“林内计划火烧多种效应的研究”项目;针对“人员伤亡”问题,开展了“林区扑火安全装备的研究”、“专业扑火队伍防护装备的研制”、“森林消防人员呼吸器的研制”、“森林消防人员避火罩的应用开发研究”项目;针对“火场通讯监测”存在的问题,开展了“火场指挥通信移动式中继系统”、“森林红外余火火源巡检仪”、“森林防火通讯快速充电及供电设备的研究”、“高山峡谷应急通中继通信系统”等项目的研究……所有这些,为我国森林保护科技水平实现质的飞跃作出了突出贡献。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加强科研成果转化,提高科技贡献率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研究成果应用于生产实践,实现潜在生产力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因此,研究所在工作中时刻树立为森林保护服务的意识和理念,千方百计地寻找对策,积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研究所在选择科研成果转化时,遵循的原则是:选择先进实用的科技成果,可以物化的技术成果和商品化程度高的产品,有利于林业和林区经济的发展,力求兼顾林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解决工作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20世纪90年代初期,无线寻呼业迅猛发展,由于信号相互影响,导致森林防火通讯一度瘫痪。面对这种情况,研究所对“火场指挥通信移动式中继系统”这项科研成果进行了二次开发研究,并研制成功U/V跨段火场指挥通信中继系统、UU/VV跨段火场指挥通信中继系统,在黑龙江省林区进行转化推广后,解决了火场指挥通信问题,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进入21世纪,研究所进一步加大了科研成果的转化推广力度。面对林火扑救机具扑火效能差的现状,对“CHP-1型灭火手泵”项目进行了开发研究,研制了“GYJ—B高压贮能灭火水枪”。产品问世后,因具备方便适用、性能优越等特点受到了森林扑火人员的欢迎。目前,该产品已经广泛应用于全国各个林区。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近几年,我国北方大面积发生地下火,危害十分严重。研究所在“索状炸药爆破灭火技术的研究”、“自引式森林灭火弹的研制”项目成果的基础上,进行了“爆破灭火技术及其产品的推广应用”立项研究,其产品在阻隔、扑救地下火时应用效果良好,目前已经在部分地区得到推广。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高山峡谷通信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国森林防火工作,南方林区尤为明显。针对这个问题,研究所在前期研究成果基础上,组织人员几经调研,反复试验,精心设计加工,开发完成了“高山峡谷应急通信中继“通信系统”,在我国重点林区推广应用后,效果比较理想。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为了保护森林消防人员的人身安全,研究所根据火场的特点和发生伤亡的原因,研制开发了“森林消防人员避火罩”、“森林消防人员逃生呼吸器”、“森林消防人员防烟面罩”等个人安全防护装备。这些产品已经应用于林火扑救一线,较好地解决了林火扑救、遇险自救过程中的人身安全问题。 tujian.org
????中高强度林火的扑救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研究所将“航空计划烧除技术”、“直升飞机吊桶灭火技术”、“自压式灭火器灭火技术”、“轻型配套灭火点火技术”等成果加以转化推广,研究开发了“空—地系列配套林火预防扑救设备”,使现有的空中、地面的预防扑救林火设备可以有机配合、集成使用,在扑救森林大火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加强对外交流与技术服务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黑龙江省森林保护研究所,与国内的有关研究机构以及全国各省森林防火和病虫害防治主管部门建立了广泛的技术合作。同时,研究所非常重视与国外的合作与技术交流,同美国、加拿大、俄罗斯、澳大利亚、日本、韩国、朝鲜和芬兰等国家的有关机构及其专家长期保持着科技交流与协作。近5年间,同美国、日本、法国、芬兰等国家相关部门合作的项目达8项,其中“948”项目“林火地面巡护与早期扑救系统及其关键技术引进”及“机载红外林火监测系统”两个项目,通过消化、吸收及再创新后,已经在我国森林防火中得到应用,作用明显。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服务林业,面向社会始终是研究所的科研宗旨。研究所创办的森林植物医院和森林保护技术培训中心,已经组织全国森林防火学习班25期、全省森林病虫害防治学习班15期,培养森林防火、森林病虫害防治方面的专业人员5000余人,为林业灾害控制技术普及作出了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现阶段,做好森林保护工作事关生态建设全局,事关林业战略目标的实现。黑龙江省森林保护研究所有关负责人表示,“十一五”期间乃至未来,愿与各条战线的朋友们携起手来肩负起历史使命,进一步加强森林保护的科学研究工作,充分利用和挖掘现有的科技成果,为加快推进我国林业产业化进程,为中国的森林保护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