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综合性国家图鉴社)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行业消息 > 农林消息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吴
图片1 吴邦国,男,汉族,1941年7月生,
·政治人物:温家宝
·政治人物:胡锦涛
·百色市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建设生态文明的实践与探索
2009-05-25

????

????党的“十七大”首次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我们党科学、和谐发展理念的又一次升华。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所谓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核心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关系和纽带,因此,生态文明正是林业生态建设所追求的目标,正是林业生态建设的最高境界。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回顾改革开放30年来,林业生态建设以生态文明为目标,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坚持走建设生态、改善生态之路,在生态文明建设上进行了不懈的探索。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开创大规模生态文明建设先河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1978年11月25日,经国务院批准,三北工程正式启动。这标志着生态建设已经成为林业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工程规划总面积占国土面积的42.4%,到2050年结束,规划造林5.34亿亩,使三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由5.05%提高到14.9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截至目前,三北工程共完成造林3.5亿亩,根据第六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数据,三北地区森林覆盖率已提高到10%。活立木总蓄积量增加了4亿多立方米,使1923万公顷的农田得到了有效保护。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不仅是中国生态建设的重大工程,也是全球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规模之大、速度之快、效益之高均超过美国的“罗斯福大草原林业工程”、前苏联的“斯大林改善大自然计划”和北非五国的“绿色坝工程”,在国际上被誉为“中国的绿色长城”、“世界生态工程之最”。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全民义务植树运动谱写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篇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1981年,《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颁布。从此,全民义务植树运动以其特有的公益性、全民性、义务性、法定性,在全国广泛开展起来。到2007年底,全国有109.8亿人次参加义务植树,累计植树515.4亿株,全国城市绿化覆盖率由1981年的10.1%提高到35.11%。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实践证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是中国生态建设上的一项伟大创举,开创了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造林灭荒行动掀起生态文明建设新热潮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1990年,国务院批复了《1989~2000年全国造林绿化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发达的林业是国家富足、民族繁荣、社会文明的标志之一;提出了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改善生态环境,有益当代、造福子孙的伟大事业。为加快造林绿化步伐,广东省率先作出“五年消灭荒山,十年绿化广东”的决定,到1990年完成荒山造林5800万亩,森林覆盖率由27.7%提高到48.9%,基本消灭宜林荒山。被国务院授予“全国荒山造林绿化第一省”称号。在广东省带动下,全国先后有25个省(区、市)作出了实现造林绿化规划和限期消灭荒山的决定。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1992、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分别授予福建、湖南省“全国荒山造林绿化先进省”称号,1995、1996年分别授予安徽、湖北、江西、浙江、广西、山东6省(区)和吉林、江苏、海南3省“全国完成荒山造林绿化规划省”称号。上述12省(区)规划期内累计完成造林面积3.48亿亩,在180多万平公里的国土上实现了基本消灭宜林荒山。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造林灭荒对加快国土绿化进程、加快山区群众脱贫致富步伐,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六大工程建设成为世纪之初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壮举 tujian.org

????全面实施六大林业重点工程是我国高度重视生态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六大林业重点工程,范围覆盖了全国97%以上的县,规划造林任务超过11亿亩。六大工程建成后,我国生态面貌将有根本性改观。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天然林保护工程2000年全面启动,有效地保护了14.76亿亩森林,工程区内净增森林面积1.2亿亩,生态状况明显改善;退耕还林工程是我国林业建设史上群众参与度最高的生态建设工程,1999至2006年,25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1.2亿农民,累计完成退耕地造林1.34亿亩、荒山荒地造林1.74亿亩、封山育林2340万亩;截至2007年底,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累计完成建设任务1.22亿亩,2005年与2001年相比,工程区林草植被盖度平均提高了10%~20.4%,向大气释尘量下降15.8%;长江防护林建设工程、全国平原绿化工程、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累计完成营造林2.9亿亩,工程区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2007年,国务院又批复了《全国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规划(2006~2015年)》,规划范围包括了11省(区、市)的261个县(市、区);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截至2006年,共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区2395处,各类保护小区5万多处,已初步形成了类型齐全、功能完备的自然保护区网络体系;2002年启动的重点地区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规划到2015年,将建成2亿亩速丰林基地,目前已营造速生丰产林7350万亩。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生态效益补偿的建立和完善,为生态文明建设创立了新机制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2001年,森林生态效益补助资金试点工作启动,涉及2亿亩重点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每年兑现补助资金10亿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2004年,从非天保工程区选择4亿亩先期纳入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实施范围,中央政府先期拿出20亿元进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包括原试点补助范围在内,至今已将29个省(区、市)的6.68亿亩重点公益林纳入补偿范围,每年兑现补偿基金33.39亿元。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的实施,从根本上解决了生态公益林发展的动力和机制问题,标志着我国开始进入有偿使用森林生态效益的新阶段。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发展现代林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走上新里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林业是重要的公益事业、基础产业和文化载体,具有巨大的生态功能、经济功能和社会文化功能,这是林业的基本属性。建设现代林业正是要按照林业的基本属性和内在规律,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由粗放型的经济增长向集约型的经济增长,由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三重转变过程中,逐步构建三大体系,提升三大功能,发挥三大效益,以林业的多种功能满足社会的多样化需求,这既是现代林业建设的基本内容,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本质要求。

tujian.org

????根据规划,到2010年,全国森林覆盖率达到20%,林业产业总产值达到12000亿元,50%的自然湿地和90%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得到有效保护,自然保护区面积达到18.8亿亩。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建设现代林业的过程,是全面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林业发展战略的过程,是不断解放和发展林业生产力的过程,更是从基本国情出发、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突破 tujian.org

????2004年,福建省三明市开始改革试点,由此揭开了新一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序幕。从改革进程上看,福建、江西、辽宁、浙江等省已全面推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云南、安徽、河北等省正在全面推进改革,其他省区有80个县(市)正在进行试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农村税费改革之后,又一次生产力的大解放。通过改革,建立责权利明晰的林业经营制度,将充分调动广大农民造林育林的积极性和爱林护林的自觉性,逐步增加森林资源数量,提升森林质量,增强森林生态功能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繁荣生态文化,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相关链接
    · 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在中国绿色时报创刊2
    · 履行建设生态文明重大使命 推进现代林业又
    · 杨继平:谈生态文明
    · 贾治邦:积极发挥森林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
    · 张建龙副局长在“生态科普暨森林碳汇宣传
    · 印红副局长在全国湿地与野生动植物保护管
    · 把握机遇 肩负使命
    · 在国家林业局组织人事部门开展“讲党性重
    · 在全国绿化委员会第26次全体扩大会议暨造
    · 提高认识  挖掘潜力  全面开创平原林业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88202885-8028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甲38号西座10层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