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办公室传出消息,今年,我市将通过劳务经纪人等方式组织10万农民去新疆摘棉。 tujian.org
2006年8月初,市领导亲自到火车站为摘棉工送行的场景曾感动了很多人。这一年,我市遭遇百年不遇旱灾,“旱灾损失劳务补,生产损失摘棉补”,在这一创新思路下,向新疆输出摘棉工计划全面展开。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从这一年开始,我市每年都要大规模组织农民工到新疆摘棉。数十万摘棉工浩浩荡荡奔赴新疆,究竟有没有赚头?政府部门在其中又发挥了怎样的作用?记者就此进行了一番调查。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去新疆摘棉花主要是针对45岁到60岁之间的农民工,他们年龄偏大,技能偏低,农闲时在当地不好找活干,多数还是愿意去摘棉。”市阳光办负责人说,“我们搞培训是分类分层次的,35岁以下的鼓励外出打工,35岁到45岁的人群就鼓励他们返乡创业。” tujian.org
谈起摘棉花,53岁的永川区红炉镇红庆村四社农妇陈本英兴致勃勃。她告诉记者,2个月就挣回了2000多元,相当于家里半年的收入。“那时正好谷子挞了,在屋头闲起也是闲起,摘了棉花再回来,就可以点红苕!”陈本英说。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万州区分水镇川心村农妇谢远兰也欢天喜地向记者谈起自己的收入:2006年摘棉2200公斤,收入1960元;2007年摘棉2614公斤,收入2380元;去年,她摘棉达3237公斤,收入达3400元。“经过培训,手脚快些了,收入一年比一年多!今年我还要再去!”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在摘棉过程中,虽然有部分农民工不适应当地气候和劳动强度较大而返乡,但更多的人尝到了摘棉的甜头,连续几年赴新疆。记者在万州区了解到,去年该区1800多摘棉民工中,有1000多名是连续三次赴疆摘棉。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来自市阳光办的数据显示:2006年,全市摘棉工人均收入2000元;去年,人均收入2650元,增收创历史新高。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前几年,由于摘棉的人数指标下达基层,为了完成任务或显示政绩,有的乡镇和村社干部不顾当地农时,到处“拖人”去摘棉花。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渝东北某县一乡长曾告诉记者:“乡里没多少劳动力,妇女、老人被拉去摘棉了,还是政府找人帮忙割的谷子!”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有形的手”伸得太长,政府干预太多,曾一度被人诟病。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这一情况早已改观,政府不再像以前那样大包大揽了!”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协会会长田维华说,2007年我市开始探索“政府引导、经纪人运作、能人带动”的运作模式,通过2年的运作,培养了一大批农村劳务经纪人和劳务公司,形成了有序组织的市场化劳务输出体系。 tujian.org
田维华说,政府从“保姆”式的无限责任中解脱出来,可以集中精力进行政策指导和培训服务。政府现在的付出,仅是为每个农民工买保险,每人保费8元,伤病赔偿6000元,死亡赔偿10万元,很少有区县再掏腰包为农民工出路费。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永川区劳务办曾算过一笔账:去年,市、区、镇(街)三级财政用于赴疆摘棉工作的各项补贴及支出86万元,全区摘棉总收入755.5万元,投入产出比为1∶8.78;2007年投入146万元,产出670万元,投入产出比为1∶4.59;2006年投入188万元,产出555万元,投入产出比为1∶2.95。“通过市场化运作,体制更加成熟完善,降低了政府运作成本,提高了农民务工收入。”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在“有形的手”逐渐淡出历史舞台的同时,劳务经纪人的热情正不断被调动起来。一般来说,摘棉的价格要到每年的9月份,根据棉花的长势和国家收购棉花价格来确定。但目前已有不少区县经纪人到新疆“打前站”,联系摘棉花。前不久,荣昌县的2个劳务经纪人李德全、刘明华已到新疆考察,并同当地签订了初步协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而黔江区邻鄂镇高坪村劳务经纪人崔德义,去年带了20多个农民工过去摘棉花。摘完棉花,他带着这群人顺道考察了一下新疆的劳务市场,结果有9个人就留在了乌鲁木齐超市上班,还有人举家搬迁到了新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从打短工到长工,从打工到创业,从增收到转移,通过劳务经纪人的带动,我市在新疆的劳务输出完成了三大转型。”田维华说,这几年,通过新疆摘棉搭建了良好的劳务平台,新疆已成为我市重要的劳务基地,现常年有10万人在新疆务工。仅黔江区,春节前后就先后有4600人赴新疆务工。(来源:重庆日报)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