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民生工程建设,大规模开展土地整治,实行田、水、路、林综合治理,推进中低产田改造,建设高标准农田,加强灌区改造和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农委副主任委员刘振伟接受记者专访时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论述,切合农村实际,反映了农村干部和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对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扩大内需、吸纳返乡农民工就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应该说,大规模兴修农田水利恰逢其时。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刘振伟代表说,我国人口众多,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以及人口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主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消费需求呈刚性增长,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等对粮食生产的约束更加突出,保障粮食安全面临严峻挑战。目前我国人均耕地仅1.38亩,只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0%,受干旱、陡坡、瘠薄、洪涝、盐碱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质量较低的中低产田约占三分之二,土地沙化、退化、“三废”污染等问题严重,水土流失未能得到有效遏制,宜耕后备土地资源日趋匮乏,稳定粮食面积的空间极为有限。同时,水资源短缺矛盾也日益突出,人均占有水资源量约为2200立方米,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28%,而且分布极不平衡,预计到2030年还将下降到1700立方米,接近国际公认的警戒线,每年农业生产缺水300多亿立方米,受气候变暖的影响,北方地区降水持续偏少,干旱化趋势严重,对主要农产品供给,特别是粮食安全构成极大威胁。因此,坚持远近结合、标本兼治、统筹兼顾的原则,把农田水利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稳步提高耕地基础能力和产出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刘振伟代表说,改革开放30年来,全国水利建设累计完成投资,是改革开放前的17倍,占建国以来水利投资总额的95.5%,大江大河治理取得了重要成果,累计解决了农村饮水困难人口2.65亿,水利建设为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条件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农村税费改革以后,取消了“两工”,农民投入减少了,旧的机制失灵了,新的机制没有建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仍很薄弱。据水利部提供的资料,大型灌区骨干建筑物损坏率近40%,田间工程配套率不足70%,大型灌溉排水工程设施完好率不足60%,每年因水利设施老化损坏减少有效灌溉面积300万亩,仍有2.27亿农村人口饮用水不安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水资源保障程度低,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与统筹城乡发展、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刘振伟代表说,水利建设投资,要随着社会经济形势的变化,不断调整投资结构,优化投资方向,保证投资效益,当前,要大幅度向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倾斜。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改革开放30年的投资规模为8539亿元,其中用于灌溉工程和水土保持工程1344亿元,仅占15.7%,其它主要用于防洪、供水、水电等工程。在大江大河防洪工程体系基本建成,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得到必要的保障后,应及时调整投资结构,大幅度提高用于扩大灌溉工程、水土保持、节水灌溉、饮水安全的投资。 tujian.org
刘振伟代表说,在基层调研时,有许多地方反映,国家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太少,县乡财力薄弱,“一事一议”又议不起来,许多农田水利设施年久失修,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在去冬今春的旱灾中,农田水利存在的问题暴露的极为充分,从《农民日报》对皖北五县区的调查情况来看,也充分说明了这个问题的紧迫性。因此,水利建设投资在保证南水北调等重大水利工程的同时,重点要向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倾斜,向中西部和老少边穷地区倾斜,向农村饮水安全倾斜。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刘振伟代表说,由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产业链条长,能迅速形成实物工程量,对带动建筑、建材、设备制造以及交通运输等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据1998至2003年水利国债投资项目统计分析,万元水利投资可创造1至1.2个人年的就业机会,水利投资拉动年均经济增长约0.3个百分点。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改变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的现状,有利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有利于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有利于刺激农村消费需求,扩大返乡农民工就业,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是一举多得的大好事。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