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宁夏花儿在表演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tujian.org
市民在学习秧歌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过去,我们一直比较关注如何让都市文艺下农村,怎样让农民也可以享受到城镇居民的文化产品,可是,我们却忽略了近些年的另一种现象,就是农村文化正在反哺城市,成为城市文化的一部分,给城镇居民带来了独特的文艺享受。广场舞蹈、原生态表演、二人转、锣鼓乐等等,如今已经遍及城镇各个角落,在接近春节之际,更是红红火火,为节庆活动带来了许多欢乐。这些文化形式对城市文明有哪些影响,需要如何加以提升,亟待我们的关注。——编者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花儿”艺术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绽放西北城镇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花儿”是流行在甘肃和青海一带农村中的一种山歌,当地各族农民都喜欢唱。但“花儿”和所有的山歌一样是“山野之曲”,不能在村子里唱,也不能当着不同辈分的人唱。有首“花儿”唱道:“村前庄后你甭唱,若唱了老人们骂呢”,说的就是这种情况。连村子里都不能唱的“花儿”,城里就更不能唱了,当然,城里人一般也不会唱。改革开放前,城里人要想听“花儿”,只能下乡。每逢夏天乡下开“花儿会”,爱好“花儿”的城里人便成群结队地去赶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改革开放后,农民工到了兰州、西宁等大城市。同村来的、辈分不同的农民工住在一起,喜欢唱“花儿”的人不能在住地唱,也不能在工地唱,于是他们便在周末聚集在公园里唱。后来,还在公园里定期举行“花儿会”。农民工们把农村的“花儿”带进了城市,拓展了“花儿”演唱的地域,使原本生长在山野中的“花儿”在繁华的城市中有了一席之地。这样,城里人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农村的“花儿”,不少人也就爱上了“花儿”,成为忠实的听众。有人爱唱,又有许多人爱听。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城市里就出现了“花儿茶园”,农民工中的“唱把式”便成了“花儿茶园”中的“茶园歌手”。“茶园歌手”们不但使更多的城里人认识了“花儿”,而且为那些喜欢“花儿”的人搭起了一座桥梁。 tujian.org
今天,“花儿茶园”在甘肃、青海一带的大小城镇中到处可见,“茶园歌手”们除在电子琴的伴奏下为茶客们唱“花儿”外,还唱一些听众熟悉的小调和流行歌曲。茶园的环境不同于山野,他们唱的“花儿”比起“原生态”来更抒情、细腻。在茶园里唱“花儿”,从自娱性的演唱成为娱人的一种形式和手段,演唱风格也更加强调“花儿”风趣、幽默的一面。虽然还是用方言唱,但咬字、吐字明显向普通话靠拢,行腔上也受电视节目中“主流”民族唱法影响。“花儿”进城和城市化“花儿”的出现,是“花儿”发展的一件大事。 tujian.org
秧歌二人转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活跃在大街小巷 tujian.org
改革开放之后,还有许多其他农村地区的民间音乐之花像“花儿”一样进了城。乡下的大秧歌扭进了城里的居民小区,东北“二人转”唱遍了京城的娱乐场所,陕西安塞腰鼓打到了南方,黄土高原上的鼓乐则在上海扎下了根。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北方各地流行的秧歌,过去主要由农民表演,受众也是农民。春节各村组织秧歌队有两个目的:一是相互访问进行比赛,这是娱人的一面;二是求神保佑来年风调雨顺,人畜兴旺,这是娱神的一面。改革开放后,秧歌在许多北方城市中一度非常流行,扭的人不是农民工,而是退休工人和干部,看的人也不是农民工,而是居民。退休人员每天扭秧歌,有的是早上,有的是傍晚。扭秧歌的目的不是为了乞求风调雨顺,人畜兴旺,而是为了锻炼身体和联络感情。城市化了的秧歌没有娱神功能,彻底世俗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这些年陕北安塞的农民到浙江打工,把安塞腰鼓带到了浙江,最近浙南一些城市甚至举行了安塞腰鼓大赛。虽然北京传统的曲艺品种单弦、京韵大鼓等,除票友欣赏外,在民众中已经无太大影响,但流行在东北农村的二人转近几年则在北京的娱乐场所中表演起来,越唱越火,大受老百姓的欢迎;而在东北各城市,二人转更是最基本的大众舞台文化。不过,其中的媚俗化倾向也已经成为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必须引起有关方面的注意。 tujian.org
绛州鼓乐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敲开了城市之门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绛州鼓乐是山西新绛县农村流行的一种在庙会和赛社活动中表演的打击乐合奏,改革开放后,成立了“新绛县农民鼓锣队”,上世纪80年代末,在这支乐队的基础上成立了民办的“山西绛州鼓乐艺术团”。艺术团成立后水平不断提高,在全国乃至国际比赛中得了许多奖项,但经济状况却每况愈下,入不敷出。21世纪来临,艺术团经过对长江下游几个城市的市场考察,毅然决定离开家乡,将全团搬到上海,谋求发展。艺术团目前已经在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站稳了脚跟,每年演出150场以上,演出收入超过百万元,有了自己的排练房和汽车。在接连不断的商业演出中,绛州鼓乐本身也得到了发展与提炼。绛州鼓乐进城,民间音乐城市化,作为多元文化中的一种融入了现代化的大上海,也开创了民间音乐异地振兴的模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进城发展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是一条好出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民间音乐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最大区别就在于前者是活的民间艺术,只有随着时代不断变化才能发展。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纵观音乐发展的历史,农村的民间艺术品种进入城市后才可能发生大的变化,也只有进入城市才有可能获得迅速发展和长足进步。如果200多年前没有四大徽班进北京,京剧就不会产生。如果80多年前没有浙江嵊州的“文武女班”进上海,也不会有后来越剧的辉煌。清末民初,一些流行在华北农村和小城镇的说唱艺人进入天津、北京,使这些曲艺品种得以完善和发展。原先在美国中西部乡村和小城镇流行的“蓝调”、“乡村音乐”等音乐品种,如果不进入芝加哥、纽约,根本不会在全世界产生广泛影响。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农村艺术之花大举进城,可以说,是艺术发展的佳音,但是,如何进一步促进城乡文化的结合与提高,仍值得关注,需要深入研究。 tujian.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