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00个“科技新第一”见证改革开放30年(5) |
21.第一个分断能力达到125kA的断路器 在低压电器元器件中,断路器是最具竞争力的产品,其中塑壳断路器和万能式断路器占绝对优势。HUM8系列塑壳断路器是环宇1998年以后开发的新产品,该系列产品是集微电子技术、新材料、新制造工艺技术为一身的高新技术产品, |
|
|
100个“科技新第一”见证改革开放30年(6) |
26.第一座数字化水文站 2002年6月15日,黄河上第一座初具数字化规模的水文站花园口水文新站正式启用。这是国内首个在高含沙河流上建设的水体水质自动监测站,标志着黄河水质实时监测向信息化迈出关键性的一步。 数字黄河是原型黄河的虚拟对照体,就是借助现 |
|
|
100个“科技新第一”见证改革开放30年(7) |
31.第一次构建水稻基因组物理图 1996年6月在洪国潘研究员的领导下,中国科学院国家基因研究中心在世界上首次成功构建了高分辨率的水稻基因组物理图。 根据中国的国情、未来农业发展的需要和当今国际基因组计划研究的趋势,国家科委于1992年8月正式启动实施水 |
|
|
100个“科技新第一”见证改革开放30年(8) |
36. 第一款国产笔记本电脑 在进入21世纪的前夜,中国IT界各企业纷纷选择了适合自己的品牌化道路。联想、长城、同方、方正,这些IT企业的发展都遵循着类似的思路:技术创新,打造民族品牌,产业报国。 倬彼云汉,昭回于天。《诗-大雅-云汉》 明亮耀眼的太阳 |
|
|
100个“科技新第一”见证改革开放30年(9) |
41.第一代智能化反恐防爆机器人 2004年6月9日,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代智能化反恐防爆机器人亮相广东省科技创新成果展示交易会。 工作人员向反恐一号发出排除炸药包的指令,便见它头顶摄像头(可供后方工作人员观察敌情并随时下达控制指令),四轮着地向目的地 |
|
|
100个“科技新第一”见证改革开放30年(10) |
46.第一个大豆杂交种 2003年1月7日,以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孙寰研究员为首的课题组,历经20年的不懈努力,研制成功了世界上第一个大豆杂交种,并通过了吉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品种审定。 这一定名为杂交豆1号的大豆杂交种,在近两年区域试验中增产21.9%%,一年生 |
|
|
100个“科技新第一”见证改革开放30年(11) |
51. 第一个高新技术园区 在20世纪50年代的北京城郊地图上,中关村第一次被作为行政区划记录在册,当时只有10几户人家。这个民国初年被命名为中官村、曾是晚清太监的墓地,周围是庙宇和田地的村落,伴随着20世纪末中关村高新技术园区的崛起,在21世纪变成一种 |
|
|
100个“科技新第一”见证改革开放30年(12) |
56. 第一台十万亿次超级计算机 古代传说中有火眼金睛的神仙,能掐会算的神算子。将深埋在地下的石油捕获,其展现的不正是火眼金睛的功力?超长时间的气象精确预报,又岂是一般神算子可比?这正是高性能计算机的威力 57.第一颗极地轨道气象卫星 1988年9月7日 |
|
|
100个“科技新第一”见证改革开放30年(13) |
61.第一封电子邮件 1987年9月,在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KarlsruheUniversity)维纳-措恩(WernerZorn)教授带领的科研小组的帮助下,王运丰教授和李澄炯博士等在北京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ICA)建成一个电子邮件节点,并于9月20日向德国成功发出了我国一封 |
|
|
100个“科技新第一”见证改革开放30年(14) |
66.第一台核子秤 1986年11月初,黑龙江省科学院技术物理研究所在国内研制成功的核子称量系统(简称核子秤),新近通过了鉴定。核子秤是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它是采用核技术原理,加上现代微型计算机控制而制成的一种对各种型式输送机上固体散状物料进行连续动态 |
|
|
100个“科技新第一”见证改革开放30年(15) |
71.第一台2000门程控数字电话交换机 1986年10月20日,国产第一台2000门程控数字电话交换机研制成功。 邮电部第一研究所与北京邮电学院研制出的2000门数字电话交换机样机,型号为DS-2000,它标志着中国在程控交换技术方面已取得重大突破。当时的鉴定结论为, |
|
|
100个“科技新第一”见证改革开放30年(16) |
76.第一家中美合资高科技企业 中国惠普有限公司成立于1985年,是中国第一家中美合资的高科技企业。中国惠普业务范围涵盖IT基础设施、全球服务、商用和家用计算以及打印和成像等领域,客户遍及电信、金融、政府、交通、运输、能源、航天、电子、制造和教育等 |
|
|
100个“科技新第一”见证改革开放30年(17) |
81. 第一张中国人基因组图谱 治病不再千篇一律,第一个中国人基因组图谱让我们的个体化医学成为可能。这一基因组科学领域的里程碑式的科学成果,不仅是中国国家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的展现,也是中国基因组科学和产业发展的新开篇。 一周只睡14个小时,王俊在华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