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中图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国图鉴社)官方网站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政策法规 > 文史资料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胡锦涛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春秋第一相"管仲:做事出格 善始善终
2011-03-15

 

  被称为“春秋第一相”的管仲,名夷吾,春秋时期齐国[QiGuo]颍上(今安徽颍上)人,史称管子。管仲是春秋时期齐国[QiGuo]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管仲少时丧父,老母在堂,生活贫苦,不得不过早地挑起家庭重担,为维持生计,与鲍叔牙合伙经商后从军,到齐国[QiGuo],几经曲折,经鲍叔牙力荐,为齐国[QiGuo]上卿(即丞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管仲言论见于《国语·齐语》,另有《管子》一书传世。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文化中国》请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周圣伟教授主讲一代智者管仲。

  “管鲍之交”见真情

  春秋战国时期,齐国[QiGuo]有两个好朋友管仲和鲍叔牙,分别被两位齐国[QiGuo]的公子:公子纠和公子小白看中。

  两个好朋友就各自辅佐了一个[YiGe]公子,当了军师,各为其主。

  不久,齐国[QiGuo]发生动乱,国君被杀死。公子纠和公子小白听到消息以后,就急忙动身往齐国[QiGuo]赶,想抢夺王位。

  管仲为了能让自己的主子公子纠当上国王,就主动前去拦截公子小白,他弯弓搭箭,对着小白就射了一箭。

  箭射中了,只听“当”的一声,射在他的衣袋钩上了——救命的衣袋钩。

  公子小白很机敏,他假装中箭,把舌尖咬破,口吐鲜血躺在地上,骗过了管仲。

  管仲以为他死了,或者至少是重伤,不堪为忧了。

  谁知公子小白就利用了管仲的疏忽,抢在公子纠前面赶回了齐国[QiGuo],当上了齐国[QiGuo]的国君。这就是[JiuShi]历史上很有名的齐桓公。

  公子小白当上了齐桓公之后,管仲的命运到底如何?

  管仲,春秋时期非常著名的一个[YiGe]历史人物,在多个领域都有建树。他是今天安徽颍上那一带的人,名叫夷吾,排行老二,古人排行伯、仲、叔、季,管仲说白了就是[JiuShi]“管老二”。

  孔子是比较敬佩作为前辈的管老二,于是就有了:“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意思是说如果没有管仲的话,我们到现在还是披头散发,还处在蒙昧状态呢。

  另一方面,孔子对管仲也有一点批评,管仲的才华不应该用来辅助齐桓公称霸,应该用来辅助齐桓公去振兴周王朝。

  三国时的诸葛亮自比“管乐”,就是[JiuShi]希望有管仲的政治才能,有乐毅的军事才能。

  在民间,老百姓熟悉管仲,很多是源于一个[YiGe]成语“管鲍之交”,说的是管仲和鲍叔牙的交情。

  管鲍两人是年轻时候做生意的伙伴,管仲年轻时家里经济条件不太好,经常跟鲍叔牙一起合伙做生意。管仲为人处事也跟一般人不大一样。

  司马迁在《史记·管晏列传》里曾记载,管仲和鲍叔牙一起做生意的时候,他老占鲍叔牙的便宜。管仲本钱小,可是赚了钱分钱的时候,却是管仲拿的利润多,鲍叔牙拿的少。所以[SuoYi]后世人们总是为鲍叔牙打抱不平,认为[RenWei]管仲贪财。可是鲍叔牙是心甘情愿地让他拿。管仲说我出本钱少,是因为我钱少。我要分红多是我用处多,所以[SuoYi]鲍叔牙不以我为贪。

  还有别的事,不止是做生意一件事上的不公平。管仲帮鲍叔牙出过主意,出来混点事干干,结果鲍叔牙听了他的意见更加困顿。但鲍叔牙不恨他,他认为[RenWei]当时的整个大环境不好。

  管仲自己做了三次官,时间不长又都灰溜溜地下来了。鲍叔牙也不认为[RenWei]管仲无能,而是认为[RenWei]机会未到。

  管仲当过兵,一打仗碰到稍微有点不利,他撒腿就跑,让人看不起。那时,他也有理由,他说鲍叔牙不以为我怯,他知道我现在不能死,我家里还有一个[YiGe]老母亲要养。鲍叔牙认为[RenWei]他是孝。后来他很感慨地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牙”。

  管仲和鲍叔牙之间的知音关系,在历史上一直是和钟子期、俞伯牙之间的那种高山流水遇知音的这种感情并列的。

  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很浪漫,很美。但是,理想色彩太浓。管鲍之交则不同,离生活更近、更令人向往。那是对朋友非常全面、透彻、深入的理解,是出于自觉、出于本然的对朋友的信任。

  后来机会到了。谁先到,谁就能当国君。在路上,管仲尽管使出了自己的百步穿杨箭,意图拦截公子小白,可是没有成功。公子小白“捷足先登”,登上了国君的宝座,成了齐桓公。

  首先,齐桓公当然把他对头哥哥公子纠先收拾了。这时候手足之情不讲了,政敌先要铲除。公子纠的两个左膀右臂:管仲跟召忽押解回齐国[QiGuo]。

  此时,历史发生了戏剧性的一幕,齐桓公把管仲引渡回齐国[QiGuo],不是要收拾他,而是拜他做宰相。可他是箭射自己的仇人啊。这就是[JiuShi]“管鲍之交”。因为齐桓公当了国君以后,原本想起用鲍叔牙做宰相的。而鲍叔牙跟他讲,你要用我做宰相的话,不如用管仲。

  鲍叔牙说,管仲在好几个方面都比我强,治理国家[GuoJia]、统帅军队、善待人民都比我强。所以[SuoYi],你要用宰相,就要用管仲,千万不能错失人才。

  鲍叔牙当时是这样说的,如果你只是想随便治理治理国家[GuoJia]的话,那你拜我做相就够了;但是如果你想称霸天下的话,那么就非用管仲不可!

  推荐力度非常大。这也迎合了齐桓公的政治理想。

  基于对管仲充分的信任和了解,鲍叔牙拼命推荐。然后,齐桓公终于接受了鲍叔牙的建议,拜管仲做了宰相。

  人的一辈子有鲍叔牙这样一个[YiGe]朋友,那是幸运!司马迁在《史记·管晏列传》里还有一句话“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之知人也”。就是[JiuShi]说,天下人不是去赞美管仲多杰出高明,而是赞美鲍叔牙对朋友的理解、了解、信任和推荐。

  放到现在,交一个[YiGe]像鲍叔牙这样的朋友也是很难的,可遇而不可求。所以[SuoYi]管鲍之间的这种交往借用金代元好问的一句话,是后来在爱情上流行的“问世间情是何物”,“直叫生死相许”。

  男人跟男人之间这种肝胆相照、意气相许、惺惺相惜的交情有时比男女的生死恋情还要感人。像“管鲍之交”,还有《三国演义》里的“桃园三结义”刘关张。关羽一死,看把张飞气的,刘备不管国家[GuoJia]稷业也要亲率大军。尽管输了,这份真诚还是很感人的。读了以后气血翻涌,心潮激荡。

  “管鲍之交”成为后世朋友交往的一种楷模和典范。

  不过,管仲也对得起鲍叔牙,没有辜负他的信任和期望。管仲为相,使齐国[QiGuo]富强起来,然后又帮助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

  尊王攮夷,知人用人……管仲担任宰相以后,像是一匹识途的老马,凭借自己的智慧和眼光,牵引齐国[QiGuo]这辆大车向前行,目标明确,道路通达,高歌猛进。

  高价买鹿:不战而屈人之兵

  有一次管仲派了许多商人到楚国去买鹿,当时鹿这种动物在其它地方是比较稀少的,只有楚国才有,但是在当地人们只把鹿当作一般的肉食,二枚铜币就可以买一头了。

  管仲派去的商人在楚国到处扬言,我们国君喜欢鹿,不惜重金前来收购。楚国商人一看,有利可图,赶快到各处采购,纷纷进货,然后再卖给齐国[QiGuo]的商人。

  鹿的价格迅速飞涨,起初三枚铜币一头,过了十几天已经涨到五枚铜币一头,快翻一番了,此时管仲觉得,这个价格还是有点便宜,要把鹿价再提高到四十枚铜币一头。

  管仲为什么要加价购鹿呢?他又是如何通过这招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的呢?

  这是他的一个[YiGe]计谋。这样一来的话,楚国的国君楚成王和大臣都很开心。

  之前,卫国有个国君叫卫懿公,好鹤,结果魏国亡了,所以[SuoYi],他们认为[RenWei]齐桓公这样好鹿,是步卫懿公的后尘,玩物丧志,所以[SuoYi]他们非常开心,想坐观其变,坐享其成。这一招对楚国的一些[YiXie]人来讲刺激非常大,一头鹿能赚那么多钱,于是农民不种田了,放下手中的农具换成猎具去猎鹿了,甚至一些[YiXie]士兵也放下武器,偷偷去猎鹿。全民皆猎。这样,地就荒了,仗也没人打了,枪头都生锈了。

  这也是管仲的意图所在,一年以后,楚国土地荒芜,铜币堆积如山,但是你铜币再多也没用,买不到粮食。

  这时管仲封锁楚国的粮食进出口通道,他利用齐桓公是诸侯[ZhuHou]霸主的身份,向各国发出命令,不准跟楚国通商、买卖粮食。

  这样,楚国粮食奇缺,部队没粮食吃,战斗力就大打折扣。这时管仲看时机成熟,组织联军,找了一个[YiGe]理由,讨伐楚国。楚成王一看没办法,弱势,求和,不再侵略周边的小国家[GuoJia],听齐桓公的号令。这样管仲不动一刀一枪,就是[JiuShi]《孙子兵法》上讲的“不战而屈人之兵”,打了一个[YiGe]漂亮的胜仗。

  尊王攮夷

  尊王攮夷是在怎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管仲为相以后,尽心竭力地辅佐齐桓公,富国强兵。不久后就使得齐国[QiGuo]迅速崛起,成为当时首屈一指的强国了。

  他当时采用的一些[YiXie]政策中有两点,一个[YiGe]是尊王攮夷,另一个[YiGe]是挟天子以令诸侯[ZhuHou]。

  管仲:用人有道 成就霸业

  尊王攮夷的含义是什么?这要从周王朝的衰弱开始说起,就是[JiuShi]周朝是文王立国的,但到周幽王的时候开始走下坡路了。周幽王比较昏聩,他宠信一个[YiGe]女人叫褒姒。为了博她一笑,他点燃烽火。褒姒笑了,大臣们火了。这个典故就是[JiuShi]“烽火戏诸侯[ZhuHou]”。

  到周平王的时候,国家[GuoJia]不行了。公元前770年,平王东迁,周朝分成两截,一个[YiGe]叫西周,一个[YiGe]叫东周。公元前770年平王东迁,就是[JiuShi]西周跟东周的分水岭,也把这一年作为是春秋的开始。

  到这时周天子虽然还是名义上的皇帝,实际上他已经无力管制天下。好多诸侯[ZhuHou]国都不听他号令,原来周文王立国的时候封了100多个诸侯[ZhuHou],到这时诸侯[ZhuHou]国还有几十个,吞并掉一点,灭亡掉一点,还有几十个,比较大的有齐国[QiGuo]、晋国、楚国、燕国、魏国、中山、陈国、蔡国,各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弱肉强食,互相兼并。

  好多诸侯[ZhuHou]国凭借自己的实力不听周天子号令,所谓的尊王就是[JiuShi]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王”指周天子,因为周朝再衰弱,它毕竟还是中央政府。尊王就是[JiuShi]要尊重周天子,尊重周天子的名分、权利。

  这样有什么好处?实际上是管仲的一个[YiGe]策略,因为齐国[QiGuo]再强大,毕竟还是诸侯[ZhuHou]之一,实际他就是[JiuShi]一个[YiGe]策略,“挟天子以令诸侯[ZhuHou]”,打着尊王的旗帜来发号施令,挟制诸侯[ZhuHou]。

  但尊王令诸侯[ZhuHou]以后,攮夷又是什么用意?“攮”本意是排除、排斥。“夷”指的是非华夏地区。过去讲中国,实际就是[JiuShi]中原,它的区划大致包括了今天的山东、山西、河南、河北,还有安徽、湖北这些在长江北岸的部分。

  此外其它地区泛称“夷”。还有具体说法,东夷、西戎、北狄、南蛮,总称为“夷”。

  所谓“攮夷”,周朝周边的一些[YiXie]国家[GuoJia]和少数民族部落好多是游牧民族,利用兵强马壮,习惯打仗,经常来侵略中原。“攮夷”一方面要抵抗侵略,另一方面对非华夏文明的要排斥。

  当时华夏文明是最先进的文明,所谓“夷”,它就包含了落后、蒙昧、野蛮的含义,“攮夷”还有维护正统、维护文明,作为一种口号,容易引领团结其他诸侯[ZhuHou]国。

  管仲深谋远虑,且具有相当的战略意义。具体说,他是以政治目的为先导,以军事实力为后盾,以外交活动为中枢,从而帮助齐桓公争取各个诸侯[ZhuHou]国的支持与服从,奠定齐国[QiGuo]在国际上的地位。

  管仲拼命督促齐桓公要多参与整个的国际事务。在公元前661年的时候,北方的狄攻打邢国,次年,狄又消灭了卫国。

  齐桓公当时想,关我什么事,又没危及到我,所以[SuoYi]不愿意出兵救援,而且没事就吃喝玩乐,不听朝政。管仲就批评他说,齐国[QiGuo]周边的战事不断,兵戈四起,其实已经威胁到我们了,您竟然不闻不问,这是悲哀。齐桓公一听,马上振作起精神,毁掉了他自己吃喝玩乐的那些东西以后,决定以武力对外进行干预,之后就真的收到了效果。

  公元前651年,周惠王去世了,齐桓公就做主,拥立了太子郑即位。所以[SuoYi]后来太子郑,也就是[JiuShi]周襄王很感激他,送了祭肉给他,向他表示奖赏。

  齐桓公抓住这个事情大做文章,正所谓“挟天子以令诸侯[ZhuHou]”,大肆张扬其事,搞了一个[YiGe]盟会,一方面显示自己拥立周天子的功劳,同时又显示周天子对他的倚重,这是一箭双雕。好多诸侯[ZhuHou]国都来参加了,盟会当中定了一些[YiXie]条款,诛不孝,不能更易太子,不允许以妾为妻,都在维护周朝的宗法制度和宗法观念。

  知人用人各尽其才

  管仲年轻的时候曾经在口外买过一匹好马,这匹马浑身墨黑,惟有四蹄如雪,卖马人叫它“雪里站”。有一次跑生意,马被偷了。管仲非常难过。等了三四天,这一天,管仲鲍叔牙正闷坐在店中,忽然听到远处有马的嘶鸣声音,二人忙出门一看,“雪里站”回来了。马见了管仲之后还用舌头舔管仲的手。这是“老马识途”的典故。

  其实这是民间传说,真正有文献依据的来自韩非子《说林》记载,管仲跟大臣隰朋跟着齐桓公去攻打一个[YiGe]国家[GuoJia]孤竹国,春天去的,冬天回来。回来的时候部队迷失道路了,找不到原来的路,管仲把一匹老马的缰绳解开,让它带路,于是部队很顺利地回来了。

  而部队行军想喝水,没水喝,隰朋就找蚂蚁的窝。蚂蚁窝都是靠近水源的。很快就找到水了,所以[SuoYi]这个成语实际上是八个字,《韩非子》里说:“老马识途,蚁穴近水”。《韩非子》也可能是寓言故事,但那是有文献依据的。

  老马识途这个成语,可以象征管仲对齐桓公在政治上治理国家[GuoJia]的引领关系。他在用人上的一些[YiXie]观念跟做法也很独到。在用人方面,史料记载也比较明确,管仲在齐桓公刚刚拜他为宰相之后不久就向齐桓公提出了一些[YiXie]建议,其中就有任用贤能这一条,而且他当时比喻得非常好:建成大厦,决不能单凭一根木材,汇成大海也决不能仅靠一条涓涓细流。国君想要成就大业的话,必须任用咱们齐国[QiGuo]的五位杰出的才俊,号称“五杰”。

  管仲在推荐这五个人时,是拿什么来说服齐桓公的呢?

  管仲说,“行为合乎规范”、“进退合乎礼节”、“言辞刚柔相济”,“吾不如隰朋”。请任命他为大司行,让他做外交部长,负责和各国之间的交往,负责外交。

  开荒地,建城池,种粮食,管行政,他认为[RenWei]增加人口,我不如宁戚。所以[SuoYi]请任命宁戚做大司田,掌管农业,做农业部长。

  让军队进退有节,将士视死如归,我不如王子城父。所以[SuoYi]请任命他做大司马,是国防部长。

  断案合理公道,不杀无辜,不罚无罪,我不如宾胥无。请任命他为大司理,掌管法律、司法、刑律,是司法部长。

  敢于犯颜直谏,不避死亡,不图富贵,我不如东郭牙。所以[SuoYi]请任命他为大谏臣,主管监察谏议这方面的事情,是监察部长或者是纪委书记这样的角色。

  他用了五个“吾不如”。这就是[JiuShi]宰相之才。谁该干什么工作,他都了然于胸。一旦要用的时候,就让他们各得其所,各尽其才。

  推荐这五个人后,他还说了一句话,如果要管理好齐国[QiGuo],想富国强兵,用这五个人够了。但是如果要成就霸王之业,那则非我管仲不可。几个“吾不如”只是说他们各自的特点,但没有否定自己,非常自信。齐桓公听从了管仲的建议,任命了这些人,让这五个人各施其职,并且拜管仲做宰相,这就组成了强有力的内阁。

  宁戚是个名人,有句成语叫“宁戚饭牛”。照《淮南子》的说法,宁戚是卫国人,到齐国[QiGuo]来经商,有一天傍晚,他在城门旁边住宿下来,正在喂牛,这时正好齐桓公在城外迎送客人,宁戚就敲着牛角唱一首歌,很悲哀,齐桓公一听,这个人不平凡,就把他带回去了。这就是[JiuShi]“宁戚饭牛”,有名的典故。

  宁戚主管齐国[QiGuo]的农业生产,在管仲一些[YiXie]政策的引导下,他采取了一系列具体的措施都很好。当时齐国[QiGuo]盐碱地很多,叫“泻卤”,他们就治理盐碱地,兴修水利。还有“相地而衰征”,这是管仲提出来的,就是[JiuShi]根据土地的肥沃还是贫瘠来相应地多收或者少收税收,这个政策很灵活,很实际,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东郭牙呢,有人认为[RenWei]就是[JiuShi]鲍叔牙,过去对人的称呼有一种习惯性的说法叫“村东头、村西头”,东郭就是[JiuShi]东城。

  鲍叔牙还有一个[YiGe]特点,性情耿直,敢于说真话,敢言直谏。他对一个[YiGe]人的优点,极力表扬,对一个[YiGe]人的缺点,极力批评,包括齐桓公有一点不是他都敢犯言直谏。

  历史上有这方面的记载,齐桓公在成就了一些[YiXie]事业以后,洋洋得意,想铸口大钟,要把自己的功业铭刻在钟上面。他认为[RenWei]自己可以与尧舜相媲美了。结果,他去征求鲍叔牙意见,鲍叔牙非但不说他的功德,反而数说他的过失,齐桓公感到很惭愧,

  齐桓公这个人很有肚量,他对鲍叔牙讲,如果不是您及时批评的话,我可能就要犯大错误了。

  齐桓公拜管仲为相以后,经常向管仲请教治国安邦、称霸图王的大计。有一次就问这么一个[YiGe]问题,他说,管仲你有没有发现其实我身上有很多毛病,第一,我这个人好打猎,管仲说这没大碍。齐桓公又问,我这个人好喝酒,管仲说这对齐国[QiGuo]的霸业也没有妨碍。第三个毛病寡人好色,管仲认为[RenWei]不妨害国家[GuoJia]。

  管仲讲这个话有一个[YiGe]前提,他是以退为进。齐桓公很意外,但是管仲紧接着就讲了,有三件事不能做:一,得贤而不能任;二,用而不能终;三,让贤人干事,而和小人一起议论贤者。

  如果国君做了这三件事那就会危害到国家[GuoJia]的大业。好猎、好酒、好色,不是没有危害,危害性与这个后面所说的三件事相比,要小得多。所以[SuoYi]这次谈话,好多书上都有记载。

  这里可以反应出管仲的一些[YiXie]人才观念,第一,作为一个[YiGe]国君要重视人才,要有识别人才的眼力。第二,任用贤者要能够信任人,用到底。第三,与贤人谋事而与小人议之,管仲认为[RenWei]是最不好的。对待贤才要公平,要有一个[YiGe]公正公开的价值评判尺度。

  当时,在齐桓公的身边也有小人。一个[YiGe]叫易牙。这个人把自己儿子杀了,让齐桓公尝尝人肉是什么滋味的。一个[YiGe]叫公子开方,据说是摒弃了荣华富贵,父亲去世他也不回家奔丧,要留在齐桓公身边讨好他。还有一个[YiGe]叫竖刁,自己把自己阉割了,做了宦官,以便更接近齐桓公。

  这三个小人,齐桓公对他们很信任。管仲病重,齐桓公就问管仲接班人的问题,而且就一个[YiGe]个把这三个小人推出来,问问易牙可以吗?不行,这个人杀自己儿子,非人情。推荐公子开方,管仲也认为[RenWei]悖逆自己的亲人,非人情,不行。竖刁更不行,自宫。他自我阉割然后做太监接近齐桓公,违背了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损。管仲看事,看人,既高屋建瓴,登高望远,还注重事之常理,人之常情。有一种说法叫“大奸若忠”,看上去这种人忠得不得了,实际上这种人最坏。所以[SuoYi]管仲认为[RenWei]这三个人是坚决不可以用的。结果这三个小人在齐桓公的几个儿子中间拉帮结派,制造摩擦,争权夺利,相互残杀,齐国[QiGuo]搞得大乱。齐桓公后来被他们关在一个[YiGe]深宫之中,连饭也没吃。一代霸主最后的结局就是[JiuShi]害在这些小人手里,自作自受。事实证明,管仲的确有识别人的非凡眼光,他洞察细微,预测未来,人们称之为“管仲预见”。

  管仲:治国之道 必先富民

  管仲治理齐国[QiGuo]四十多年,实行一系列改革内政外交的重大措施,使齐国[QiGuo]在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都取得了优势。

  管仲既是学识渊博的思想家,又是政绩斐然的政治家。即使在今天,管仲的思想遗产也仍有深远的意义。

  善于运用经济杠杆

  古代,国民经济非常单一。农业生产一直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而管仲比其他思想家更高明、更睿智的地方在于,他不仅重视农业生产,也十分重视工商业。

  他把富民放在首位,以极其敏锐的洞察力看到了一个[YiGe]社会稳定和发展的根源,是首先要解决人们的基本生存。正是这样,齐国[QiGuo]一跃成为了最富有的国家[GuoJia],为称霸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有个故事跟前面说的哄抬鹿价非常相似。

  齐国[QiGuo]和鲁国积怨很深,近邻总免不了有点摩擦。

  齐桓公就和管仲商讨对付鲁国的办法。管仲出了一个[YiGe]主意:鲁国百姓从来是以织绨为业的,“绨”是一种厚而滑的绸子。

  管仲就让齐桓公带头穿绨做的衣服。齐国[QiGuo]百姓也都纷纷效仿。一时间绨服遍及齐国[QiGuo]。

  管仲同时还下令,齐国[QiGuo]百姓自己就不要织绨了,并宣布了一个[YiGe]价格优惠给鲁国。鲁国商人给齐国[QiGuo]贩来一千匹绨,可得三百金。贩来一万匹,得三千。于是绨的价格拼命往上涨。鲁国百姓觉得有利可图了,就都放弃农活,织起绨来了。

  其实这是管仲的一个[YiGe]计谋,是打经济仗。他让鲁国人都不种田,都去织绨。粮田荒芜,粮食就紧缺了。有道是叫做“人误地一天,地误人一年”。

  到时鲁国没粮食了,要问齐国[QiGuo]买,问其他国家[GuoJia]买。齐国[QiGuo]封锁粮食通道,就把鲁国的国君搞得焦头烂额,管仲轻而易举,一下子就让鲁国服帖了,老老实实向齐国[QiGuo]求救,听从齐国[QiGuo]的摆布。

  管仲非常善于运用经济杠杆,刮起一阵金融风暴,给对方的经济体系造成巨大打击。从现代的眼光来看,他也是一个[YiGe]无比高明的操盘手,很懂得用经济杠杆来左右。

  管仲的好多经济观念非常新潮。齐桓公九合诸侯[ZhuHou]一匡天下,称霸是有基础的,就是[JiuShi]齐国[QiGuo]的经济实力。而齐国[QiGuo]的经济实力强于其他国家[GuoJia],和管仲搞的一系列经济改革措施分不开。

  重视农业,也很重视工商业

  管仲有一句话,大家很熟悉:“治国之道,必先富民”。这是他提出来的。

  《管子》一共十八篇。里边有一篇叫《牧民》。《牧民》篇里,管子就提出一个[YiGe]非常著名的观点,要把天下治理好,首先就要顺合老百姓的心思。一个[YiGe]国家[GuoJia]的政治兴旺还是败落,首先一条取决于民心的向背。你顺应了老百姓的心思,国家[GuoJia]就兴旺发达。你违逆了老百姓的心愿,国家[GuoJia]就要败落衰亡。

  怎么能够顺应老百姓呢,要让人民先富起来,要能够让他们有基本的生活保证。

  他是怎么做到富民呢?管仲是宰相,他可以把他的一些[YiXie]思想观念通过他的职权变成现实。如何让人民富裕起来,管仲认为[RenWei]他应该先抓农业。因为中国古代很长时间是农业社会,粮食生产就是[JiuShi]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一切事情首先是个温饱问题。历代的一些[YiXie]政治家、政论家重视农业这一点是一致的,但有不少人同时轻视商业,叫“重农抑商”。

  管仲不仅重视农业,他对工商业也很重视。他提出一些[YiXie]措施,由国家[GuoJia]铸造钱币来促进商品流通,鼓励齐国[QiGuo]当地人到其他国家[GuoJia]从事贸易。甚至他提出一个[YiGe]类似今天“招商引资”的观念来刺激经济发展,所以[SuoYi]他对齐国[QiGuo]的经济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他当宰相不久,就向齐桓公提议,叫齐桓公下个命令,要为到齐国[QiGuo]来的各国商人提供方便,给优惠政策。很具体。他说,带一辆马车到齐国[QiGuo]来的商人,提供住所,免费供给食物。对带着三辆马车到齐国[QiGuo]的商人,除了提供住所食物,还免费提供马的饲料。对带着五辆车来经商的商人,还提供其他服务,如仆人。

  他有眼光,好多观念是有开创性的。

  比如,他把税降到2%这么低的额度,在当时是很少的。在诸侯[ZhuHou]里面他是首先这样做的,于是“天下之商贾归齐若流水”。随之而来的就是[JiuShi]大量的金钱、许许多多的物质财富。

  用了这样一系列政策以后,把周边很多国家[GuoJia]的财富都聚拢到齐国[QiGuo]来了。齐国[QiGuo]还能不强大吗?作为一个[YiGe]政治家,他高明之处在于,不是通过战争手段,而是通过经济手段。《孙子兵法》讲的“不战而屈人之兵”。

  在两千多年以前,已经有人能够这么样灵活地运用经济手段,制订一些[YiXie]很有效的经济政策,达到富民强国。真叫人佩服。

  缩短贫富差距:满者洫之,虚者实之

  但是,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会带来一种社会现象,就是[JiuShi]贫富差距过大。当时管仲就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了吗?他是怎么考虑的?

  他说过十六个字。一个[YiGe]国家[GuoJia]要“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等,贫富有度”。

  最后四个字,他认为[RenWei],社会贫富差距过大的话,就会产生极大的危害。富人太富了,钱太多了,他不听你使唤。而一个[YiGe]人太穷的话,一无所有,一贫如洗,他就不怕你处罚他。这样的话,国家[GuoJia]的法律、条令就得不到贯彻和实施,一个[YiGe]国家[GuoJia]的秩序就会受到影响。

  所以[SuoYi]管仲的思想非常先进,他认为[RenWei]统治者很重要的一个[YiGe]任务就是[JiuShi]调节,包括通过行政手段、经济手段、税收手段,来调节社会的贫富差距。

  他也有十六个字:“长者断之,短者续之”,就是[JiuShi]长的话你要把它截掉一点,短的话你要把它接一点。“满者洫之”,腰包太满的人,你要让他出点,“虚者实之”,腰包里空空如也的人,你要稍微装一点钱给他。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他采取了很多措施。比如说调节税收,向富人征收有关税收,穷人免税。还有一些[YiXie]行业不准富人插足,以免与民争利。

  同时,他又采取一些[YiXie]手段来扶贫,让国家[GuoJia]发一些[YiXie]财物给贫穷的人。他有一句很自得的话,他说“富而能夺,贫而能予”,“乃可以为天下”。第一句给人的感受相当与众不同,“富而能夺”,直接把你拿走。这个“夺”是采取一些[YiXie]政策措施在把握一定度的情况下的。贫的话你要给一点。他把能否均衡贫富差距,提高到能否统治天下的高度来衡量。

  这个思想就是[JiuShi]对我们今天依然有借鉴作用。

  特立独行的个性

  有一句名言叫“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这句话也是管仲说的,后世引用特别多。精神文明必须建立在物质文明基础之上。

  从他自己本人的经历中,似乎也透着这样一种观念。据说他当年也曾经有过小偷小摸的行为,那是非常穷的情况下。这是刘向说的,说他“鸡鸣狗盗”,即便如此,相信他也是被逼得没办法了。管仲做齐国[QiGuo]宰相四十年,政绩斐然,可圈可点之处很多。

  但据司马迁的《史记·管晏列传》和刘向的《说苑·尊贤》的有关记载,管仲这个人年轻时表现却实在不怎么样。除了偷鸡摸狗,做生意欺负朋友,打仗的时候逃跑……按现在眼光看至少是一个[YiGe]问题青年。

  司马迁和刘向都是严肃的历史学家,一般来说他们也不可能去故意贬低笔下的人物。一个[YiGe]历史人物年轻时有过一些[YiXie]不太好的行为,后来怎么就变得这么好、这么厉害呢?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中国有两句老话,一个[YiGe]叫“三岁看到老,还有一句话“女大十八变”。“十八”不单指身材、脸蛋,还包括性格。一个[YiGe]人从小到大,总归有变化的。但是总的来讲,管仲变化不大。他的思想观念、为人行事,好多方面跟人家不一样,但很有个性,特立独行。

  有几件事,是一般人接受不了的。

  在春秋战国时期提倡“士节”。作为臣子,主子死了,你应该尽忠,也要为主子死。

  当时和公子小白,也就是[JiuShi]后来的齐桓公争夺王位的是公子纠。他的左膀右臂一个[YiGe]是管仲,另一个[YiGe]是召忽。公子纠死后,召忽就自杀殉主了。可是管仲没有自杀,而且还接受了主子对手的邀请,成了齐国[QiGuo]的宰相。

  他有他的理由。他说我这个人要死,要符合三个条件:宗庙不存在了,祭祀灭绝了,社稷灭亡了,我才会死。我不会为某一个[YiGe]国君死,我会为齐国[QiGuo]死。他认为[RenWei]如果我当时为公子纠像召忽那样死了,对国家[GuoJia]没利。我活着才对齐国[QiGuo]有利,实际他不是“忠君”,他是“忠国”思想,把君和国分开。

  实际上儒家有些思想,也继承了管仲的一些[YiXie]说法的,像礼义廉耻,在孔子之前,就是[JiuShi]管仲提出来的。事实证明管仲这样做没有错,在为相三年后,齐国[QiGuo]就突飞猛进,再次富强。

  齐桓公与管仲,两个人之间关系挺有意思。齐桓公尽管是国君,但是好像挺怕管仲的。齐桓公叫管仲“仲父”,既有尊敬的成分,也有畏惧的成分。

  齐桓公说过一句话:“仲父命寡人东,寡人东。”“仲父命寡人西,寡人西。”

  这件事有这么个起因。一次,齐桓公主持诸侯[ZhuHou]会盟,被鲁国的一个[YiGe]勇士叫做曹沫的(有人说就是[JiuShi]曹刿)威胁着,说你一定要归还你们齐国[QiGuo]霸占的我们鲁国的土地。但那是在车里用暴力胁迫的情况下,齐桓公答应了。

  事后想想不对,齐桓公想反悔。可是管仲不答应。一定要让他信守诺言,把土地还给鲁国。

  齐桓公心里窝囊归窝囊。但这个时候他就不敢违逆仲父,履行诺言。事后就讲了这段话。

  司马迁《史记·管晏列传》记录两个人,一个[YiGe]管仲,一个[YiGe]晏子。

  晏子也是齐国[QiGuo]的宰相,大概比管仲晚了一百多年。

  晏子做宰相就跟管仲不一样,非常谦和。司马迁在后来的“太史公曰”(《太史公自序》)里,对晏子就表明了一种非常恭敬的态度,想为他牵缰绳、执马鞭。对管仲他有批评的话:管仲这个人霸气太重。司马迁不明说,他用了很巧妙的一种办法,把管仲和晏子写在一块儿,让明眼人自己去比较,看这两个人哪个更值得尊敬。这就是[JiuShi]历史学家的“春秋”笔法。

  不光是在礼节上管仲有点逾越君臣关系,在生活上好像也有一点逾越。

  《史记》上说了管仲有三处建筑华丽的府邸,都安置只有国君的级别才能使用的供祭祀、宴会所用的土台子,而且生活特别奢侈。这在古代是一种罪,叫“僭越”。用孔子的话说“是可忍,孰不可忍”。

  但是齐国[QiGuo]老百姓对管仲倒没什么大意见。《史记》上有句话“管仲有三归”(三处祭台),“齐人不以为侈”。管仲这个人做事一直就是[JiuShi]这样。

  他不守陈法,经常出格。他能做上宰相,完全得益于鲍叔牙的推荐。但是等到齐桓公想让鲍叔牙做宰相,做他管仲的继承人———因为管仲后来身体不行了,将不久于人世了。

  他却不同意。照理说“投桃报李”,这“特立独行”到让后世很多重朋友情义的人感到不理解。

  他有自己的理由。他认为[RenWei]鲍叔牙这个人非常正直,“千乘之国不以其道予之”,“不受也”。就是[JiuShi]说你没道理的话,你给他再高的职位、再多的俸禄他也不会要。但是这个人太过刚直。人有一点好,他记得很清楚。人有一点恶,他也记得牢得不得了,而且疾恶如仇,眼里揉不得沙子。

  做一个[YiGe]谏议大夫,监督人家可以不徇私情。但是要做宰相,总理政事,管仲认为[RenWei]不妥当。官场鱼龙混杂,良莠并存。必须跟这些人共处共事,要能够和君子打交道,也能够跟小人打交道,有时还要和魔鬼打交道。要能够包容、能够协调、能够平和,所以[SuoYi]管仲认为[RenWei]鲍叔牙在这一方面有欠缺。所以[SuoYi]他不推荐鲍叔牙,推荐隰朋。

  到底是“管鲍之交”,还是管仲为鲍叔牙考虑得更多。

  过去一直讲是鲍叔牙对管仲好,从管仲不推荐鲍叔牙,或者说不同意鲍叔牙做宰相这件事可以看出,管鲍之交是双向互动的。

  他们对对方都非常理解。管仲还要为国家[GuoJia]利益考虑。

  所以[SuoYi]管仲这个人,看他做事情出格、超常,但这个人是有深度的。历史上有个性的人下场都不太好,但是管仲不一样。

  他平安无事,善始善终,活到生命的最后一天。

  尽管他是严厉如此,齐桓公对他还是有包容的,包括他的僭越。他是一个[YiGe]真正的智者。历史上有两种人,一种才智超群、品格高尚,但是中道而逝,英年夭折,如诸葛亮、文天祥……令人钦佩、敬重,也惋惜。还有一类像管仲、张良这类人,既能兼济天下,又能独善其身。他们演示的这种人生,是一种理想的人生。管仲的个性、智慧,有很多值得我们去思考和学习的。

     相关链接
    ·胡耀邦传奇一生:恋爱时魂不守舍 平反
    ·毛泽东晚年迷上了李小龙 有了好电影文
    ·李泽厚:思想之河仍不断汩汩向前
    ·周瑜被“丑化”:实非嫉贤妒能、心胸狭隘之
    ·华人物理学家丁肇中:科学的进展是推翻现有
    ·昂山素姬:民主的旗帜 冬日的腊梅
    ·史铁生:我与地坛
    ·孙中山两次死里逃生内情
    ·蒋介石、宋美龄的恋爱与婚姻(上):苦追宋
    ·史铁生:地坛里玩耍的孩子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65号4楼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 京ICP备0911063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