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中图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国图鉴社)官方网站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政策法规 > 文史资料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胡锦涛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间谍王嘉宝:一人扮20多个角色彻底愚弄希特勒(2)
2011-03-15
    在这场精心布置的大骗局中,普吉[PuJi]被授予“说服”德军相信登陆[DengLu]地点是其他地方的任务,其中一个地方就是加莱。普吉[PuJi]不负众望,他的情报[QingBao]甚至让希特勒后来都认为盟军最有可能登陆[DengLu]加莱。盟军的计划不止如此,为了延迟德军的反击,盟军还希望普吉[PuJi]让德军相信:即使盟军在诺曼底登陆[DengLu],也是虚晃一枪。

  6月5日,即实施登陆[DengLu]行动前一天,普吉[PuJi]告知德国他有一个紧急情报[QingBao],情报[QingBao]将在6月6日凌晨三点发出,内容是所有迹象都表明盟军登陆[DengLu]部队即将开拔诺曼底。不巧的是,德国情报[QingBao]官忘记接收这个情报[QingBao]了,阴差阳错地在登陆[DengLu]行动开始后才收到,这反而给普吉[PuJi]增加了额外的信任。普吉[PuJi]还故作愤怒地向德国人发泄怒火:“我不接受任何道歉或者借口,要不是为了我的理想,我早就拒绝这份工作了!”其实,即使德国方面及时接到这个情报[QingBao],也为时已晚。

  6月9日,诺曼底登陆[DengLu]开始后第四天,普吉[PuJi]又发出一份关键情报[QingBao]。情报[QingBao]非常长,报告了他和他的情报[QingBao]员们开会的内容,并要求把情报[QingBao]直接交给德军最高指挥官。这份情报[QingBao]指出,盟军诺曼底登陆[DengLu]的目的是牵制性的,为的是保证即将到来的加莱登陆[DengLu]的成功。也许是基于之前的判断,也许是对普吉[PuJi]过于信任,希特勒认可了这个建议,结果在诺曼底战役的关键时期,德军一直在加莱部署着重兵。有历史学家称,如果德军当时能够分兵援助的话,正在诺曼底苦战的盟军会伤亡惨重,甚至可能被打败,二战也会因此延长时日。

  用“假死”躲避纳粹余孽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整个诺曼底登陆[DengLu]行动中,普吉[PuJi]的声望在德国人那里得到进一步加强。1944年7月29日,他非常意外地被通知,因为他的卓越贡献,希特勒特地批准授予他纳粹铁十字勋章,并称他为特别罕见的能够配得上这个荣誉的人。普吉[PuJi]则谦逊而又诚恳地回复道,自己的工作确实不配这个称号。其实几乎就在同时,英国人秘密授予了他大英帝国勋章。

  诺曼底登陆[DengLu]战役后,德国节节败退,普吉[PuJi]发现自己很难在不引起怀疑的情况下继续发送假消息,于是在他的上级主管米尔斯的安排下,普吉[PuJi]被英国人“发现并逮捕”。普吉[PuJi]还公开发表声明,承认自己是德国间谍,对自己的不法行径认罪。普吉[PuJi]被捕后,德国人感到损失巨大,特意转来34万美元继续支撑普吉[PuJi]建立的所谓情报[QingBao]网。

  战后,普吉[PuJi]先去了美国,后游历古巴、墨西哥等拉美国家,最后选在委内瑞拉定居。由于担心受到纳粹余孽报复,普吉[PuJi]伪造了自己死亡的消息,并在1959年经由他在军情五处的一个搭档将消息传出,称他在安哥拉不幸死于疟疾。此后,普吉[PuJi]隐姓埋名生活了20多年,直到1984年诺曼底战役40周年时才露面。他特地赶到诺曼底海滩出席纪念仪式,他的孩子也是在那时才从广播里得知自己的父亲原来曾是“谍王”。回首往事,普吉[PuJi]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深感骄傲,他对记者说:“如果我们的计划失败,德军将发动反击,那么,很多东西可能都将被毁灭。”1988年,普吉[PuJi]在委内瑞拉去世。

 相关链接
·胡耀邦传奇一生:恋爱时魂不守舍 平反
·毛泽东晚年迷上了李小龙 有了好电影文
·李泽厚:思想之河仍不断汩汩向前
·周瑜被“丑化”:实非嫉贤妒能、心胸狭隘之
·华人物理学家丁肇中:科学的进展是推翻现有
·昂山素姬:民主的旗帜 冬日的腊梅
·史铁生:我与地坛
·孙中山两次死里逃生内情
·蒋介石、宋美龄的恋爱与婚姻(上):苦追宋
·史铁生:地坛里玩耍的孩子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65号4楼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 京ICP备0911063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