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室方面,由清官太保徐世昌、内务府大臣世续组成十余人的丧礼处,遵照清朝帝后丧仪的旧制办理。隆裕皇太后[TaiHou]的遗体于22日申时殓入梓宫,停灵于皇极殿。宣统帝为隆裕太席上溢号“孝定隆裕宽惠慎哲协天保圣”,庙号为“景皇后[HuangHou]”。 民国方面,民国总统袁世凯下令,隆裕皇太后[TaiHou]葬礼以君主的最高礼仪举行:全国下半旗三日,为皇太后[TaiHou]致哀;文武官员臂戴黑纱二十七日;参议院休会一天;并把2月28日定为祭奠日。当天,袁世凯亲自臂戴黑纱,前往祭奠。尽管当时财政状况十分困窘,但民国政府还是担负了总计一百万两的葬礼经费,并给予溥仪三万元抚恤金。3月19日,在参议院议长吴景濂的倡议下,在大和门前广场为隆裕太后[TaiHou]隆重举行了“国民哀悼会”。 据说,各界团体人士踊跃参加,为国民哀悼会的圆满完成不遗余力,景象盛况空前。当时的紫禁城被装点得一派庄严肃穆。天安门前的城楼下,扎了七门八柱的特大素彩牌楼,正中嵌以“国民哀悼会”字样;太和门前扎了三门式的大素彩牌楼,上书“哀悼”二字;午门城楼内外,均悬挂了一丈开外的红、黄、蓝、白、黑象征五族共和的半旗式国旗,并以绳索拉起了万国旗;门楼墙壁上挂满了各界送来的冲天大幅挽联。 紫禁城内共分设两处灵堂。一处在皇极殿内,这里是清官里最为尊贵的地方,隆裕太后[TaiHou]的梓宫(帝后的棺椁称为梓宫)即安置于此。按清朝旧制,帝、后梓宫形式均为满人传统的“大葫芦材”,皇后[HuangHou]的梓宫外面要绘以凤纹。隆裕的梓宫外面被罩上了奎舆卫送来的黄云缎底绣着九只彩凤帷子的堂罩;梓宫的前面横放了披着黄寸蟒床单的灵床,床上竖立着隆裕太后[TaiHou]全身宫装的巨幅画像;两旁挂着云头素幌外罩三拱门四立框的素彩灵龛灵桌上摆放着各种祭奠用品。晚清的皇族、王公大臣们均在此祭奠。一群晚清官员们在这里尽心竭力地大肆操办着这位亡国太后[TaiHou]的丧事,仿佛是维护清王朝最后的尊严。 据当时各大报纸刊载,隆裕太后[TaiHou]逝世后,社会各界为此表示惋惜。驻京各国公使去太和殿致祭外,哀悼会期间各使馆均下半旗致哀。 由于隆裕去世时光绪[GuangXu]的陵寝—崇陵尚未修建完毕,光绪[GuangXu]皇帝[HuangDi]的梓宫还留存于西陵梁各庄行宫内,因而隆裕太后[TaiHou]梓宫也只能暂时存放于此,待崇陵竣工方可一起人陵。1913年4月3日早晨,在民国政府仪仗队、军乐队及传统的满族执事引导下,隆裕太后[TaiHou]梓宫由九十六抬“落地满黄”的“皇杠”,移送到前门火车站(西站),其后使用慈禧[CiXi]太后[TaiHou]曾经乘过的专列、也是10年前隆裕为慈禧[CiXi]光绪[GuangXu]送葬时所乘坐的专车,直接运至河北易州梁各庄行宫。当天下午,隆裕梓宫即与光绪[GuangXu]皇帝[HuangDi]灵枢一起,在行宫殿内安放完毕。隆裕太后[TaiHou]生前是大清国首次乘火车渴陵的人,也是死后梓官用火车奉移山陵的惟一一位皇后[HuangHou]。 1913年底,崇陵修建完毕。同年12月13日,隆裕、光绪[GuangXu]梓宫正式葬人崇陵地宫,光绪[GuangXu]帝梓宫位于棺床正中,隆裕皇后[HuangHou]梓宫位于其左(东)侧。 纵观隆裕太后[TaiHou]的一生,充满了悲剧色彩。年轻时被光绪[GuangXu]皇帝[HuangDi]冷落,其地位无足轻重;晚年虽位尊太后[TaiHou],大清国却已走向穷途末路;最后为时势所迫签署“退位诏书”,反倒使她青史留名。尽管作为大清末代太后[TaiHou],隆裕本人对此一直难以释怀,几乎是在自责、愧疚中度过了余生,但在推翻帝制、建立共和的历史潮流中,隆裕太后[TaiHou]毕竟顺应时势,做出了明智的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