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信息上海4月17日电:沪郊奉贤庄行镇集中种植的3000亩油菜,一到春天菜花齐放,一大片金黄色“逼”人眼目。这样真正“姓农”、原汁原味的农家资源,引动市民的好奇心,由此产生了上海菜花节。但镇里统计菜花节的收益时,更多的是算农民增收的账。用当地人的话说,农家资源既要“姓农”又要“为农”。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记者近期在沪郊农村采访时了解到,让农家资源“农味”更足一点,发掘其在都市中的“稀缺性”,由此带动农村产业的发展和农民增收,已成为一种新的趋势。滚灯、莲湘、皮影等乡土文化有了“接班人”;光明黄桃、庄行蜜梨、鼎丰乳腐等土特产追求“老风味”。一位农业部门人士感叹道,“想不到上海农村还有这么多宝贝,农家的宝贝就要让农家得益”。 tujian.org
城乡一体化,绝不是消除“农”字特色。在刚刚结束的上海菜花节上,有游客说,今年的油菜花看上去更黄更艳了,视野也更阔了。据庄行镇负责人介绍,由于油菜一下子有了观赏和经济“双重效益”,农民的种植积极性很高,自主种植面积大幅上升,种植技术也大大改进。上海市农委人士表示,上海已把基本保护农田视作大都市的长效生态基地,同时确立本地农产品基本保有制度,这意味着“农字号在上海不会消失”。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但“农字号”要为农所用,在城乡一体化的平台上实现“要素流动”。今年的上海菜花节,仅清明小长假就吸引了16万游客,但镇里更高兴的是农民在“热热闹闹”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农村里常吃的菜饭、青团、菜卤蛋,农民自己养的鸡、种的菜,都销路大好。上一年的菜花节,农民同样“赚头很劲”,有一位农民在家里开出“农家乐”,15天的收入就达8000多元。越来越多乡土资源的开发,给沪郊农民提供了就业岗位和增收渠道,农家大伏天吃羊肉、喝烧酒等饮食习俗及榨菜油、酿蜂蜜等农作活动进入乡村旅游市场后,农家手艺也有了市场价值。去年沪郊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超1.13万元,其中来自农业延伸产业链上的收入出现增长。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相关专家表示,乡村生活场景资源、非物质文化资源和深层原生态文化资源尚有不少开发空间,农民增收也应有不小的余地。复旦大学教授夏林根注意到,去年上海菜花节接待游客22万人次,农副产品收入90余万元,总量可观;但平均在每位游客身上,购买农副产品的消费支出仅为4.1元,相对于上海市民的消费水平,尚有潜力可挖,关键是让真正“姓农”的农家资源不断丰富起来,“经得起市场的吆喝”。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