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可能魏征又因什么事情触怒了太宗,所以[SuoYi]散朝之后,李世民[LiShiMin]怒气冲天地回到宫中,咬牙切齿地说:“找个机会一定要杀了这个乡巴佬!” 长孙皇后大为惊愕,连忙问皇帝[HuangDi]说的是哪个乡巴佬。 李世民[LiShiMin]脸色铁青地说:“就是魏征!他经常在朝堂上当众羞辱我。” 长孙皇后听完,一声不响地退回寝殿,片刻后就一身凤冠霞帔地来到皇帝[HuangDi]面前。李世民[LiShiMin]大吃一惊,问她怎么回事。长孙皇后说:“臣妾听说,君王英明,臣子一定正直;如今魏征之所以[SuoYi]敢直谏,正是由于陛下[BiXia]的英明,臣妾怎么能不道贺!” 李世民[LiShiMin]本来也没想杀魏征,他这么说其实只是发泄发泄而已。现在皇后又给了他这么大一顶高帽,他当然更没有理由生气了,于是就把连日来的不愉快全都抛到了九霄云外。长孙皇后实在是一个[YiGe]既贤淑又聪慧的女人。因为此举不但保全了魏征,而且维护了皇帝[HuangDi]的尊严,诚可谓一举两得! 古代有一种传说,说龙的咽喉部位“有逆鳞径尺,人有撄之,则必杀人”。(《史记·韩非列传》)其实意思就是说绝大多数帝王[DiWang]都容不得臣子进谏。所以[SuoYi],历朝历代因犯颜直谏、触逆龙鳞而被帝王[DiWang]诛杀的臣子不知凡几。 然而,贞观[ZhenGuan]一朝却人人敢于犯颜直谏,这其中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太宗李世民[LiShiMin]确实具有从谏如流的见识和气度。而魏征之所以[SuoYi]在谏诤上表现得最为突出,也是因为他知道太宗求谏的诚意和决心要远远大于历代帝王[DiWang],因此必然需要像他这种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诤臣。 从这个意义上说,魏征的谏诤行为也不完全是出于他的正直和勇气,而是在相当程度上基于一种精明而准确的判断。 关于这一点,魏征自己就曾经当着李世民[LiShiMin]和其他大臣的面坦言:“陛下[BiXia]导臣使言,臣所以[SuoYi]敢言。若陛下[BiXia]不受臣言,臣亦何敢犯龙鳞、触忌讳也!”(《贞观[ZhenGuan]政要》卷二)这确实是一句大实话。 可想而知,以魏征那套“只当良臣、不当忠臣”的为官之道和处世哲学来看,假如李世民[LiShiMin]是一个[YiGe]猜忌刻薄的昏聩之君,那魏征到头来也只能是一个[YiGe]明哲保身的平庸之臣。所以[SuoYi],只要李世民[LiShiMin]有成为明君的愿望,魏征必定就有成为诤臣的动力。他们二者是相互需要、相互成就的。用李世民[LiShiMin]自己的话说,他们的关系就如同鱼和水——“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又像是金矿与良工——“公独不见金之在矿,何足贵哉?良冶锻而为器,便为人所宝。朕方自比于金,以卿为良工。”(《贞观[ZhenGuan]政要》卷二)如果我们问:李世民[LiShiMin]的“千古一帝”是怎样炼成的?那么从他自己的譬喻中,或许就能找到某种答案。 即便李世民[LiShiMin]是一个[YiGe]天赋异禀、才智过人的皇帝[HuangDi],最初他也只是像金子蕴藏在矿石中一样,体现不出任何价值。只有经过“良工”耐心细致的斧凿敲打,日复一日,千锤百炼,最终才能把他身上的杂质和瑕疵一一敲打掉,让矿石中的黄金绽放出璀璨的光芒。换言之,假如没有诤臣的监督、约束和针砭,李世民[LiShiMin]即使天赋再高、能力再强,最终也可能毫无建树,甚至有可能重蹈隋王朝之覆辙,沦为像隋炀帝杨广那样的亡国之君。正如《菜根谭》所言:“欲做精金美玉的人品,定从烈火中煅来;思立掀天揭地的事功,须向薄冰上履过。”李世民[LiShiMin]的明君之路,又何尝不是这么走过来的! 魏征一生对李世民[LiShiMin]的谏言无数,其中有一句出自《荀子》的话曾经被后人广为传颂,成为后世引用频率最高的一句政治格言。这句话就是——“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在李世民[LiShiMin]二十三年的帝王[DiWang]生涯中,这也许是时刻萦绕在他耳旁、倏忽不敢忘怀的一句话。贞观[ZhenGuan]十七年(公元643年)正月,魏征病殁。李世民[LiShiMin]“亲临恸哭,废朝五日,赠司空、相州都督,谥曰文贞”,并且亲自撰写了墓志铭,书于碑石之上。随后的日子,李世民[LiShiMin]一直沉浸在绵长的哀思之中。魏征的离世不仅让李世民[LiShiMin]失去了一个[YiGe]臣子,更是让他失去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位良师益友。在一种难以排遣的寥落和寂寞中,李世民[LiShiMin]不禁对侍臣发出了一番感叹,这番话从此也和他们君臣二人的名字一起,永远镌刻在了青史之上,令无数后人感慨和深思——“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旧唐书·魏征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