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人返京后,周晔不愿意到北京工作,便随丈夫到了上海[ShangHai],调到上海[ShangHai]译文出版社,“文化大革命”后出任上海[ShangHai]译文出版社社长。 1981年,一心想写作的周晔以照顾父亲为名,借调到中央统战部,她原本就不想做行政工作,正好找个理由,辞了译文出版社社长一职,专事写作。也就在这期间,她整理完成了《鲁迅[LuXun]故家的败落》一书,1984年,这本书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因为作者特殊的身份,这本书反响很大,被誉为是一部研究鲁迅[LuXun]故家以及鲁迅[LuXun]著作中的人物、背景、思想最有权威性的书。2001年,福建教育出版社曾再版。 随后,她又根据母亲王蕴如的回忆,整理完成了《鲁迅[LuXun]在上海[ShangHai]》一书。也就是因为这两本书的缘故,外界对周晔才略有所知,但也仅仅是知道个名字。 说起来,周晔身为长女,算是继承了父亲的外语才能,也继承了他的写作才干,这两本书也替父亲了却了一桩心事。 在她的写作计划中,她还要完成的一部作品是《瞿秋白传》,这是她最想干的事,遗憾的是,1984年周晔因肺癌先于父亲去世了。为了不让周建人感受到白发人送黑发人的难过,家人一直没有把这个消息告诉他,住在医院的周建人当时还常常问起周晔,问女儿[NvEr]为什么不来看他。几个月后,周建人也撒手人寰。这一年,周家除了他们[TaMen]父女之外,还去世了一位和她们长期生活在一起的亲人,就是周建人的亲家、顾明远的母亲。一年之内,三位亲人接踵离去,这让周家伤痛不已。 周晔育有3个儿子,大儿子在上海[ShangHai]人民出版社,做校对。二儿子在北京,原来在铁路上工作,后因病在家休息。三儿子则过继给了妹妹周蕖、顾明远夫妇。说来也怪,周建人对子女的教育很是放得开,他基本上采取的是无为而教,从不干涉女儿[NvEr]学习和择业。 三个女儿[NvEr]中,二女儿[NvEr]周瑾选择的是学医,她就读于上海[ShangHai]中山医学院,1948年,她中断学业随父亲一起离开上海[ShangHai]。到北京后,和姐姐一样[YiYang],她选择了参军,分到了解放军卫生部。1954年,也被选送到苏联留学,主攻化学制药专业,归国后分配到了药物研究所,后担任了药物研究所的党委书记。 因为工作在部队,又从事的化学制药工作,周瑾很少抛头露面。她的丈夫金经得,也是军人。他们[TaMen]两人是上海[ShangHai]医科大学的同学。金经得毕业后即参军,曾在空军司令刘亚楼身边担任过一段时间保健医生,后任空军总医院内科主任、空军司令部门诊主任等。 可能是受药物和放射性的影响,周瑾离休后身体一直不好,后因患上红斑狼疮,于2001年去世。她有一儿一女,如今都在美国,一个[YiGe]在大学里教书,一个[YiGe]是眼科医生。 小女儿[NvEr]周蕖也是随父亲一道去的西柏坡,当时她正读高中一年级,在西柏坡她本应接着读书,但时任统战部长的李维汉说,马上就解放了,你就别在这里上了,等到了北平再去上学吧。这样,周蕖就没有在西柏坡读上书,而这一阴差阳错的安排,直接导致了后面一系列的不同。按照中央规定,在解放区读书,就算参加了革命,就开始计算工作年限。于是乎,她参加革命的时间就被延后了,这样,她就只能算是退休,而不是离休老干部。 阴差阳错的事后面还有,高中毕业后,周蕖报考了清华大学,当时可填报三个专业,她首选了经济和气象专业,第三个专业她有些犹豫,看到女儿[NvEr]拿不定主意,周建人提出:还是学生物吧。 然而,就在周蕖拿到清华大学经济专业的录取书不久,国内开始大规模选派到苏联的留学生,每个部门都分有名额,出版总署派不出人去,就把周蕖选上了。这样,她只有放弃清华的学业,转赴苏联。 到苏联后,阴差阳错的事又落在了周蕖的头上,因为是出版总署派出来的,苏联方面就安排她去莫斯科印刷学院学习印刷专业。学了半年后才发现,苏联的印刷专业跟中国的不对口,于是,她就想到了换专业,征求周建人的意见,他还是说:“你去当教师吧,女孩子当教师最好了。”一句话,周蕖又转到了莫斯科列宁师范学院教育系,开始学习幼儿学前教育专业,同在这所学校教育系的共有四个中国留学生,其中一个[YiGe]叫顾明远,后来成了她的丈夫,还有一个[YiGe]叫朱敏,是朱德元帅的女儿[NvEr]。 回国后,周蕖继承了父亲的教师职业,被分配到北京师范大学,从事幼儿教育教学和研究,后来又转为研究比较教育,从普通教师到教授,她一干就是41年。 (本文摘自《大家风范——我所知道的民主党派领袖》肖伟俐 新华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