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诸葛赵凤昌》的作者吴欢系故宫博物院创办人吴瀛之孙,吴祖光、新凤霞之子,此书是向辛亥革命一百周年致敬之作,揭示了一段鲜为人知的辛亥革命史:在孙中山、袁世凯等民国元老背后,有许多来自正邪两方面的神秘推手。其中最强有力的,就是白手起家,有胡雪岩般传奇经历,被誉为“民国产婆”的江苏常州人赵凤昌。以赵凤昌为首的江苏常州系,对民国的贡献居功至伟,但在近代史上却藉藉无名,该书正是为这一研究领域查缺补漏之作。 辛亥革命爆发,赵凤昌欲挽乱局 辛亥年八月十九日,即公元1911年10月10日,辛亥武昌首义的当晚,赵凤昌正在参加一商务宴请,席间有人低声附耳,告知武昌突起战事,赵随之起身与主人打招呼:“另有约会,先行告退。”赵凤昌退席之后,焦急地径直走到电报局,以密电致汉口电报局长朱文学,询问武昌方面情况究竟如何。 第二天,赵凤昌得武昌复电,知鄂督瑞澂兵败宵遁,首义获得成功。 多年来在张之洞幕府策划重大国务的经验告诉他,由于首义的突然爆发,事实上天下已经开始大乱,而如何稳定局面乃是当务之急。在此情况下,“不需扬鞭自奋蹄”,赵凤昌完全是自觉地进入到了策划拯救天下的重大政治活动中。“乱世出英杰,报国有丹心。”赵凤昌首先抓住的是涉及国家存亡的外交、军事两大命脉。 赵凤昌于当天迅速邀约在沪工商巨子、社会名流来惜阴堂彻夜商谈有关外交的状况,权衡预判形式发展,统一认识,并在第一时间旗帜鲜明地站在起义军一边,表明“上海[ShangHai]据长江下游,集人力物力,足为武汉之声援也”。 赵凤昌又找到上海[ShangHai]商会负责人苏宝森强调,速告知外商,通知外交使团,革命军一定会保护[BaoHu]外商在沪利益,洋人绝不能干涉革命军,免生冲突引致大乱。如果为清廷[QingTing]张目,资以饷械,或借租界之力扼制革命军,则地方必定致糜。大家在商言商,无论彼此中外,但求局面尽快平静,苏宝森也认为此法甚为妥当。 不久传来信息,各国[GeGuo]外方没有不同意见,领事[LingShi]们纷纷将此意告之各国[GeGuo]公使,最后由公使团集体决议,“认为清廷[QingTing]已病入膏肓,不会有所作为,各国[GeGuo]不会主动帮助清廷[QingTing]”,同时宣布“起义革命军为交战团体,各国[GeGuo]严守中立”。至此,外交方面,局势粗定稍安。 与此同时,赵凤昌还紧急致电两江总督张仁骏,要其“固圪自保,万勿轻预上游之事”,劝阻江督不可发兵援鄂救清。 清末中国有两支最强大的队伍,一支是袁世凯的北洋新军,一支是张之洞的湖北新军。其时清朝已急令袁世凯兵发武汉镇压起义军。 赵凤昌一代名幕,其政治智慧在当时无人能出其右者。他清楚地知道,此刻最大的问题,重中之重,要中之要,第一需解决的就是稳定住袁世凯的北洋新军,第二需解决的就是控制保护[BaoHu]好湖北新军。只要南北战争不继续恶化,就能迅速使其休兵罢战,合为一体。各省[GeSheng]无论起义或观望的军队,力量有限,至少不会异动生变,扰乱苍生,祸延人民。 赵凤昌在此历史大变局的紧要关头,想起了两个人,一位是江苏南通张謇,一位是江苏常州庄蕴宽(思缄)。 内中原由很简单,张謇有状元功名在身,素来望众于士林,又曾是袁世凯的老师,可以由他出面和北军方面对话。 庄蕴宽则因其姐夫吴稚英之父吴殿英早年创建湖北新军时乃黎元洪的上司,他本人又是广西新军老帅,跟南军方面可以沟通。由此二人调停南北军方,当属最佳人选。 赵凤昌与这二人早是秘友,即速电请张、庄二人来沪,赴“惜阴堂”,共商大计。 行文至此,有必要介绍1900年险些令大清朝亡国的那场庚子之乱了。 庚子年(1900)5月,河北良乡义和团群起发难,烧教堂,杀洋人,转瞬间波及全国[QuanGuo]。6月10日,西摩尔率英、德、美、法、日、意、奥八国联军,自天津打入北京,义和团与之发生战斗,烧了各国[GeGuo]大使馆,京津地区陷入战火之中。 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被迫仓皇逃出北京德胜门,如丧家之犬往西安而去。 赵凤昌对此甚为忧虑,便去找常州同乡老友何嗣焜,与之商量。 这位何嗣焜也非等闲人物,是官至清朝三品衔的又一位常州名幕。曾在李鸿章及两广总督张树声幕府任职,与张謇也是好友。张树声曾向皇上奏称何嗣焜能胜任“一切吏治、军谋、理财,柔运诸大政”,张謇亦曾撰文赞何嗣焜“謇益窥(何)君临大事决策发谋之智”,张树声病故后,张之洞曾力邀何入幕府,被何婉拒,回乡后曾受同乡盛宣怀之请合作创办南洋公学,即今天的上海[ShangHai]交通大学,为第一任总理。 赵凤昌找到何嗣焜,十分迫切地说道:“事态发展堪虑,如为一己身家考虑,再无地方逃避。我等应为国家贡献良策,不可坐听局势糜烂。现各省[GeSheng]无一人出来为大局考虑。我想应有人挺身而出,去与西摩将军商量,请各国[GeGuo]兵舰不要深入长江内地。各国[GeGuo]在内地各省[GeSheng]各埠的侨商和传教士,要由各省[GeSheng]的督抚联合订约,负责保护[BaoHu]。至于上海[ShangHai]租界的保护[BaoHu],要由外国人担任,中国地方的保护[BaoHu],要由中国官员担保。总之要使租界内没有中国兵,租界外没有外国军队,力求避免冲突。双方相互保护[BaoHu],东南各省[GeSheng]也一律签订中外互保条约。”这便是发起东南互保的源头。 何嗣焜听罢,极为赞同,说:“如果这一建议付诸实行,必须有一位从中斡旋的关键人士,这样的人选,盛宣怀的地位最为恰当,我来游说盛宣怀。”并说:“盛宣怀必须有外国人先向他建言,这样更容易取信,我应该约一位外国人一同前去。” 不久之后,盛宣怀果然主动约赵凤昌见面,说:“现皇上避祸西安,朝廷已无人主持政务,我若出面与外国人签订互保条约,应怎样进行?” 赵凤昌说道:“可以请各省[GeSheng]督抚派候补道,代表[DaiBiao]各省[GeSheng]来上海[ShangHai],跟随上海[ShangHai]道台直接与各国[GeGuo]驻沪领事[LingShi]订约签字,你不过暂时担任枢纽,并非最后负责人物,处境超脱。以后可避免责任。” 盛宣怀认为可行,立即决定分别向沿江海各督抚发电报。 何嗣焜又向盛宣怀建议:“现在事情闹得很大,你的权力尚无法解决问题,只有把刘坤一、张之洞二人拉在一起方可行事。” 盛宣怀深以为然,就问怎样说服各方,何嗣焜说:“可请张謇说服刘坤一,赵凤昌说服张之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