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箫声剑影:刘绪贻口述自传》,刘绪贻 口述;余坦坦 整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5 关于吴先生的婚恋故事,评说的人很多。一知半解的人,往往予以同情;了解详情的人,则认为[RenWei]他自诩“殉情”乃是往自己[ZiJi]脸上贴金。对他和毛彦文的苦恋,我在清华、西南联大读书时是同情他的,认为[RenWei]是毛彦文爱虚荣,背叛了他,嫁给一个年长自己[ZiJi]33岁的前北洋政府总理熊希龄。当了解到吴宓的全部婚恋史后,我的同情却转向了毛彦文。吴宓在美留学时(1917—1921)年23至27岁,正是欲念旺盛之期。1919年3月,他曾在日记[RiJi]中写道:“盖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大丈夫生而愿为之有室,女子[NvZi]生而愿为之有家。夫情欲如河水,无所宣泄,则必泛滥溃决。如以不婚为教,则其结果,普通人趋于逾闲荡检,肆无忌惮。即高明之人,亦流于乖僻郁愁,宓更掬诚以告我国中之少年男女……毋采邪说,及时婚嫁,用情于正道。……而不婚与迟婚……更不可慕名强效。”这段日记[RiJi],实际是吴宓的夫子自道。比如,当时[DangShi]有朋友寄照片给他,托他在同学中寻找佳婿,他竟然毛遂自荐。这说明他当时[DangShi]并无恋爱[LianAi]至上思想,只是急于想结婚[JieHun],解决“人之大欲”问题。所以,1918年11月,当他同在美国留学的清华同学陈烈勋向他介绍其姐(或妹)陈心一时,他虽与陈不相识,也答应下来,并托其清华好友朱君毅的表妹亦即未婚妻毛彦文了解陈心一的情况(因她俩是浙江女子[NvZi]师范学校同学)。毛彦文写信报告自己[ZiJi]的考察意见时说:陈女士系一旧式女子[NvZi],皮肤稍黑,但不难看,中文精通,西文从未学过,性情似很温柔;倘若吴君想娶一位能治家的贤内助,陈女士很适合,如果想娶善交际、会英语的时髦女子[NvZi],则应另行选择。吴宓接到朱君毅转来的毛彦文的考察报告后,即同意与陈心一订婚。根据吴宓日记[RiJi]记载,1921年8月5日,吴宓回国到上海,住在旅馆内,次日回家看父母。8日,便匆匆赶往杭州会见陈心一,当天日记[RiJi]写道:“最后心一出,与宓一见如故,一若久已识面者然。宓殊欣慰,坐谈久之。……四时,岳丈命心一至西湖游览,并肩坐小艇中,荡漾湖中。景至清幽,殊快适。”第二天,两人又一同游了西湖,吴宓日记[RiJi]云:“是日之游,较昨日之游尤乐。家国身世友朋之事,随意所倾,无所不谈。……此日之清福,为十余年来所未数得者矣。”由于相互满意,两人第一次见面后第十三天便举行了婚礼。从以上这些情况看,吴宓与陈心一结合,是相当草率的,并非基于双方的深入了解与真挚爱情,而是基于本能,是为了找一位贤内助。所以婚后,尽管吴宓的“人之大欲”得到满足,而陈心一也完美地扮演着“贤内助”的角色,并在七年间为他生养了三个女儿,但对于富有浪漫情调的名教授吴宓来说,他是不会长期满足于这种婚姻的。 时机来了。在清华读书时,吴宓与朱君毅是至交。毛彦文写给朱的情书,朱是让吴共享的。当时[DangShi],吴宓便很倾慕毛的才情,不过因为毛是自己[ZiJi]至交的未婚妻,他尚无异念。吴、陈婚后,毛是吴家常客,三人成为好友。但1924年朱君毅留学回国后爱上了另一女子[NvZi],借口表兄妹结婚[JieHun]不利于后代,尽管毛一再抗争,还是[HuaiShi]坚持解除了婚约。这以后,长期潜伏在吴宓潜意识中的对毛彦文的恋情,便逐渐汹涌而出,并公开表白了。此时,吴宓已完全忘却了他以前主张的结婚[JieHun]是解决“人之大欲”的“用情于正道”,是为了找个贤内助,而记起了从西方文化中学来的婚姻恋爱[LianAi]观,认为[RenWei]结婚[JieHun]应以爱情为基础。为此,他于1928年8月前往杭州会见毛彦文。据他日记[RiJi]所载,两人相见甚欢,共游西湖,长谈抵夜。8月21日,朱君毅结婚[JieHun],毛将整箱朱写给她的情书赠吴,供他将来写小说之用。翌日吴宓北返,两人“话别依依未忍离”。不过当吴宓坦言他爱毛彦文时,毛却明确表示两人只能做好朋友。1929年2月和7月,吴宓又两次南游,结果都只得到毛的友谊,没有得到她的爱情。 1929年秋,毛彦文赴美留学。同年9月15日,尽管陈、毛两人坚持反对,吴宓为追求毛彦文,还是[HuaiShi]置三个幼女的心理健康和诸亲友的劝阻谴责于不顾,和“辛勤安恬”、“谦卑恭顺”的陈心一离了婚,并不断写情书向毛进攻。他的挚友姚文青在《挚友吴宓先生轶事》一文(载《回忆吴宓先生》一书)中说,吴宓说他和陈心一离婚,是由于他真正爱的是毛彦文,对陈心一则“于婚前婚后,均不能爱之”。我认为[RenWei]这是吴宓的自我坦白。他婚前不爱陈心一而与之结婚[JieHun],主要是为了解决“人之大欲”问题;婚后不爱陈心一,是因为他对为他解决“人之大欲”问题的这个工具久而生厌。所以,他承认和陈心一离婚是不道德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