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BeiJing]鼓楼大街小石桥胡同,有一座建于清朝末年的幽静院落。这里原是清末邮政大臣盛宣怀的私邸,传说还是清朝太监安德海的外宅。民国时期民政部长马汉三、原国家副主席董必武、“文革”主要成员康生等诸多历史人物都曾在此居住。如今,这里名为“竹园宾馆”,接待来自海内外的游客。穿过古香古色的亭台楼阁,在一片竹林深处,环球人物杂志记者见到了董必武的小儿子董良翮(音同“合”)。 “我们[WoMen]谈话的这间屋子,原本是父亲[FuQin]的书房。因为喜欢这个环境,睹物思人,我就把它租了下来。”董良翮1945年出生于延安,那一年董必武59岁。老来得子,董必武对他非常宠爱。 董良翮从商多年。回忆和父亲[FuQin]之间的情感,他总会陷入沉思,久久不语。“那种感觉很难用语言表达,很近又似乎很远,交谈不多,但彼此都知道对方的心意。”不过,在他看来,“父亲[FuQin]的修养和对世事的看法,我还差得很远”。 备受宠爱的童年 作为党和国家领导人,董必武在人们心中的形象是“大家胸怀,长者风范”。他1886年出生于湖北黄安(今红安)县一个[YiGe]贫苦知识分子家庭,自幼好读古书,精通律诗、书法,18岁考中秀才。1911年,清政府《内阁官报》上刊登湖广总督向皇帝举荐的湖北籍优秀学生名单,列在最前面的就是[JiuShi]“董用威”(董必武)。董必武还通晓英、日、俄、法多国语言。1945年6月,联合国创建大会在美国旧金山召开,董必武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在《联合国宪章》上签下了自己[ZiJi]的名字。自此,中国成为联合国创始国之一,这是董必武签下的最具有纪念意义的名字。也就在这一年,董良翮在延安出生。 在董良翮记忆中,童年的他生活幸福,无忧无虑。“妈妈讲起来总觉得很自豪,我刚满月就坐过飞机,家人把我从延安送到重庆办事处,去见父亲[FuQin]。据说,包我的小被子里还裹着带给父亲[FuQin]的经费”。 在董必武的几个孩子中,董良翮和父亲[FuQin]生活的时间最长,也最为亲近。长子董良羽说,“父亲[FuQin]可敬可畏,家里人全怕他”。唯一的女儿董良翚(音同“辉”)也回忆,父亲[FuQin]对几个孩子严肃有余而亲热不足。她曾不小心弄坏了父亲[FuQin]的指甲剪,吓得一个[YiGe]星期躲着父亲[FuQin]走……“父亲[FuQin]对哥哥姐姐都比较严格,全家只有我是例外。我敢去他的办公室翻东西,把他的印、镇尺都摆在地上,像坦克汽车那么推着跑,还把他的眼镜盒弄坏了。”董良翮说。 董必武拿这个小儿子一点办法也没有[MeiYou],睁一眼闭一眼,显得很“宽容”。但董良翮从小就知道,父亲[FuQin]是个大忙人,早出晚归,常几天见不到面。“有时候为了等父亲[FuQin]回来,我玩累了就直接倒在地上睡着了。”深夜归来的董必武,看到书房地上熟睡的儿子,总是怜爱地把他抱回卧室。虽然很少有时间交流,但父子之间,就是[JiuShi]以这样的方式传递着爱。 做个有志向的人 董必武儿女的名字中,都有一个[YiGe]“羽”字,寄托着父亲[FuQin]的希望。“意思是能飞得高,飞得远。但父亲[FuQin]不是指地位,而是说你的人生志向。”1963年,董必武即兴赋诗,分别给3个孩子写下名字的寓意。他在给董良翮的诗中写道:“取劲宣为字,谓尔将成人。如鹏飞有意,标指向天津。” 董良翮向记者讲述了他至今难忘的一个[YiGe]情景:有一年暑假,还在读中学的他,向往横刀立马的军旅生活。于是就和几个同学一起去部队,和战士们同吃同住,学习训练。“一个[YiGe]月后,我回到家里,父亲[FuQin]正坐在院子门口的长廊下看书,我悄悄地走过去,突然挺直身板给他敬了一个[YiGe]军礼,说‘爸爸[BaBa],我回来了!’没想到父亲[FuQin]愣住了,一直看着我,几分钟没说话。我看到他的泪水在眼睛里面转。”董良翮说,那天父亲[FuQin]只是说“回来就好”,没有[MeiYou]过多言语,但他能感受到父亲[FuQin]的复杂情感。 “爸爸[BaBa]的名字叫必武,本是想当兵的,却一直没有[MeiYou]实现。突然有一天,看到我给他行军礼,像是看到了自己[ZiJi]的影子,很欣慰吧。他那天格外高兴,这也让我明白,父亲[FuQin]对我们[WoMen]的希望其实很简单,不是什么升官发财,就是[JiuShi]做个有志向的人。” 然而,董必武并没有[MeiYou]料到,他这个最疼爱,又寄托着无限希望的小儿子,却因为成长在这样的家庭,个人命运完全不受自己[ZiJi]控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