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周刊》:现在和弟弟妹妹见面还多吗? 陈昊苏:当然啦,我们[WoMen]在北京经常见面。我还写了诗:崛起神州欢庆日,红军后代忆真红。 父亲[FuQin]任上海[ShangHai]市长,我从不提父亲[FuQin]是谁 “1949年4月,我军胜利渡江,解放南京、杭州,国民党军队兵败如山倒,我军乘胜追击,解放上海[ShangHai]已是指日可待。难点在于尽量避免战争带来的破坏,让上海[ShangHai]完整的回到人民的手中。当时[DangShi]有一个[YiGe]生动的比喻叫:瓷器店里打耗子。搞得不好,耗子没抓到,反而会把瓷器打烂。我们[WoMen]的部队既要解放上海[ShangHai],同时更要防止国民党军撤退时对上海[ShangHai]进行破坏。” 中国人民解放军极力将敌人调到外围阵地加以歼灭,以轻武器攻占城市,付出了重大代价。“我们[WoMen]解放上海[ShangHai]的部队按照中央和总前委的要求给上海[ShangHai]市人民拿出一个[YiGe]很好的见面礼,那就是人民军队最严格的群众纪律。近代史纪录了很多军队进入上海[ShangHai]的往事,没有[MeiYou]一个[YiGe]能做到像解放军这样纪律严明的。日本军的残暴就不用提了,国民党军在抗战后回到上海[ShangHai],号称‘五子登科’,房子、车子、银子、票子等等,没有[MeiYou]不抢的,后来被形容为‘劫收’。我们[WoMen]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则用第一流的军纪争取到上海[ShangHai]的民心,把上海[ShangHai]引向一个[YiGe]崭新的时代。” 解放后,陈毅[ChenYi]担任了首任上海[ShangHai]市长。陈昊苏在上海[ShangHai]上学,从不说自己的父亲[FuQin]是谁,“那是一个[YiGe]特殊的时代,刚从战争时代走到和平年代,很多斗争仍然很复杂,怕特务搞破坏。” 首长的孩子在军营里很引人注目,容易滋长骄傲情绪。陈昊苏被送到地方的学校读书,“他要求我们[WoMen]不要说住在哪里,也可能是出于安全方面的考虑,但更重要的是不让我们[WoMen]滋长骄气,不要有优越感。到了学校就和同学打成一片。” 《中国经济周刊》:听说你们兄妹小时候对外从不讲父亲[FuQin]的姓名? 陈昊苏:不仅是小时候,到现在我们[WoMen]也不喜欢对外人讲父亲[FuQin]的姓名和事情。父亲[FuQin]一直让我们[WoMen]低调一些,刚解放的时候,父亲[FuQin]就是大官了,上海[ShangHai]市的市长,华东军区的司令员。同学都不知道我的父亲[FuQin]是谁,当时[DangShi]同学们之间也不会问这个。 父亲[FuQin]奉调中央,我在北京上学 1954年9月,陈毅[ChenYi]担任国务院副总理,调到中央工作,但仍有一段时间兼任上海[ShangHai]市长。1955年春,陈昊苏也和家人一起来到北京上中学。 “上中学以后,父亲[FuQin]的姓名就没有[MeiYou]必要保密了,但我们[WoMen]还是不愿意对外人说。学校的领导当然知道我的父亲[FuQin]是陈毅[ChenYi]。1958年我在北京四中上学,学校还特别请我父亲[FuQin]来学校演讲。那天下午,我和同学们都在上自习课,听到通知就到操场上集合,我才知道是父亲[FuQin]来学校作报告了。那一次,父亲[FuQin]对我们[WoMen]这些中学生讲了一些关于人生选择的大道理,给我和同学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北京读书的这段时间是相对安定和闲适的,陈昊苏和弟弟像普通的孩子一样每天上学放学。 当时[DangShi]毛主席的习惯是晚上召集会议,所以陈毅[ChenYi]每天回家都很晚,睡的也晚。陈昊苏和弟弟们早上都不吵闹,吃完早餐就去上学,“中午在学校吃饭,晚上回家父亲[FuQin]又出去工作了。好几天不见面是常见的事。但当他休息的时候大家在一起吃饭,他会亲切地询问我们[WoMen]在学校的生活和学习情况。” 作为陈毅[ChenYi]的长子,陈昊苏被寄予厚望,学习是被极度重视的。1959年,陈昊苏高中毕业。 陈毅[ChenYi]18岁赴法国勤工俭学,18岁的陈昊苏也想负笈西行。他在外语分院留苏预备学了一年俄语,准备去苏联留学,但1960年中苏关系出现裂痕,压缩中国去苏联留学生名额。“我们[WoMen]每个人都面临着选择,我表态服从组织分配。当时[DangShi]对苏联与中国关系恶化不是特别清楚,父亲[FuQin]也没有[MeiYou]明确说不希望我出国留学。他可能有所考虑但没有[MeiYou]向我表示过,如果我去苏联留学,他作为外长,有些不太方便。” 陈昊苏终未成行。1972年,22岁的妹妹陈珊珊赴英国留学;2000年,19岁的儿子陈兴华赴欧洲留学。陈家三代的留学经历得以一脉相承。 《中国经济周刊》:您与父亲[FuQin]的交流也像普通家庭的父子一样吗? 陈昊苏:一样,也不一样。他在外面的应酬多,几乎每天晚上都不在家里吃饭,参加完各种活动后还要去中南海开会到很晚才回家。但当他休息的时候大家在一起吃饭,他会亲切地询问我们[WoMen]在学校的生活和学习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