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私下里征求解缙的意见,解缙很坦率地支持朱高炽,说:“皇长子仁孝,天下[TianXia]归心。”又说:朱高炽之子朱瞻基是“好圣孙”。朱棣不得不接受了这个合理的意见,永乐[YongLe]二年册立朱高炽为皇太子,册封次子朱高煦为汉王,三子朱高燧为赵王。这样并没有[MeiYou]缓解三个皇子之间争夺皇储的斗争。问题出在朱棣身上,他对皇太子朱高炽不满意,却愈来愈宠爱朱高煦,礼仪待遇都超过了太子。解缙劝谏道:这样做会开启争端。朱棣很不高兴,认为解缙在离间骨肉关系,对他的恩礼逐渐衰退。正巧这时朝廷议论发兵征讨安南,解缙发表与众不同的意见,反对出兵。朱棣以为是故意和他唱反调,从此对他不再信用。永乐[YongLe]四年,朱棣赏赐黄淮等五人“五品纱罗衣”,唯独没有[MeiYou]解缙的分。朱高煦诬陷解缙泄漏宫禁秘密,又揭发他上年廷试阅卷不公,激怒朱棣。永乐[YongLe]五年二月朱棣下旨:翰林学士解缙贬为广西参议。将要启程,被解缙讥讽为“诞而附势,虽才不端”的礼部郎中李至刚乘机进谗言:解缙对贬官心怀怨望,朱棣索性把他贬为交趾参议,到化州去监督军饷。 永乐[YongLe]八年,解缙回京述职,适逢朱棣率军北征,他向临时“监国”的太子朱高炽汇报工作。此事被汉王朱高煦抓住,向朱棣挑拨:解缙窥伺皇上外出之机,私自觐见太子,不等皇上返回,径自离京,毫无人臣之礼。朱棣郁结心头的怒气登时迸发,下令逮捕解缙,关入锦衣卫镇抚司诏狱,严加惩处。永乐[YongLe]十三年,锦衣卫指挥使纪纲向皇帝[HuangDi]送上在押囚犯名册,朱棣看了,随口说了一句:解缙还在啊!纪纲心领神会,把解缙灌醉后,埋在积雪中,活活冻死。他的妻子和其他亲属受到牵连,全部发配辽东。这说明处死解缙并非纪纲的胡作非为,而是朱棣的本意。 永乐[YongLe]二十二年,朱棣病逝于榆木川军营,朱高炽继位(即仁宗),大赦天下[TianXia]。他想起了解缙,拿了他品评当朝诸臣的文章,对大学士杨士奇说:人们都说解缙狂,看他的论断,都有定见,一点也不狂。随即下达诏书,把发配辽东的解缙妻子和其他亲属,全部无罪释放,并且给他的儿子解祯亮一个官职——中书舍人。 历史证明,解缙当年的判断是正确的:朱高炽“仁孝”、“天下[TianXia]归心”,他的儿子朱瞻基是“好圣孙”。后来一个成为明仁宗,一个成为明宣宗,父子合力缔造了十年太平盛世。谷应泰赞誉为“仁宣致治”,是恰如其分的。反观朱高煦,口碑很差——“狙诈多智,以材武自负”,当不上皇帝[HuangDi],就效法吴王刘濞,发动武装叛乱,又没有[MeiYou]乃父的本领,“外多夸诈,内实怯懦”,终于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 《明通鉴》的作者夏燮对解缙有褒扬也有非议,颇有史家眼力,但是把悲剧结局全部归咎于他自己,则有失公允。他说:“语曰:‘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解)缙以不谨持恭而卒以不密取祸。”显然是在为明成祖朱棣辩解,其实,“取祸”的根本原因并非“不密”。那么根本原因是什么呢?读者诸君想必已有结论了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