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中图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国图鉴社)官方网站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政策法规 > 文史资料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胡锦涛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史学大师霍布斯鲍姆:为马克思辩护(3)
2011-03-15

  “我把学术生涯看成比较接近艺术家的生活”

  霍布斯鲍姆出生于1917年——改变20世纪历史的年份,那时一战还打得火热,离马克思[MaKeSi]和恩格斯逝世不过20多年。

  霍布斯鲍姆出生于埃及亚历山大城,父亲是移居英国的俄国犹太后裔,1919年全家移居维也纳,1931年移居柏林,1933年在纳粹掌权后移居剑桥,幸运躲过了之后的纳粹大屠杀。霍布斯鲍姆参加过二战,1946年退伍,不过他并不对自己[ZiJi]的军旅生涯感到自豪。他说:“总结我二战个人经验的最佳方法,就是战争夺走了我生命中的六年半光阴,其中六年待在英国陆军。那场仗我打得既不‘漂亮’也不‘难看’,只是打了一场空仗。我毫无建树,而且没有人期待我有所建树。反正那是我一生中最窝囊的日子。”从剑桥大学毕业后,他进入伦敦大学并步入学术界。霍布斯鲍姆是著名的左派史学家,1952年冷战最紧张的时候,他和友人创办了新左史学杂志《过去与现在》。他的著述非常多,最知名的包括《革命的年代[NianDai]》、《资本的年代[NianDai]》、《帝国的年代[NianDai]》、《极端的年代[NianDai]》四部曲。

  对于20世纪,霍布斯鲍姆说:“这是一个充满着死亡和新生的时代,邪恶的力量越是要毁灭人类,希望的冀盼也愈发在罪恶行径的最狂暴处闪烁光亮。这是因为,只有经历最剧烈的痛苦,新的事物才能来到世界[ShiJie],一种要认识自己[ZiJi]本质的渴望,让每个人都在全力以赴,弯腰曲背,即便是在经历最剧烈的痛苦和涅槃,也能在自觉和不自觉中促进新生,愈发接近把自己[ZiJi]解放出来的力量。善良,即全人类的爱,必须帮助他们[TaMen],而这就是最高的任务,最原始的冲动,最真实不过的世人责任。”在这里,对世间万物抱着超然态度的历史学家遭遇挑战:“当他或她面临一些对自身和世界[ShiJie]具有强烈情感意义的事件时,是否能够表现得宛如报道遥远过去事物的记者一般,坦然针对那些事件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是‘假若……将会如何’之类的问题——尽管他们[TaMen]并非局外人,而是深陷其中者。”

  这是一个快94岁的世纪老人,霍布斯鲍姆终其一生毕竟是个历史学家,一个有着半个多世纪教龄的历史学家,他总是用文学语言表达自己[ZiJi]的历史和政治观点,这也是他的作品吸引那么多普通读者的原因。他的观点是:“历史学家们不应该只是为其他的历史学家著书立说而已。”就算是回忆自己[ZiJi]的历史学术生涯,他随便捡起一段记忆,都可能将那些历史名人拖入其中。比如我们[WoMen]都知道他因为共产主义信仰,一度被拒绝获得教职。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他后来终于在自传里提到了这段故事,他说他敬仰的反共历史学家波斯坦“出卖”了他,“在冷战时期,当我仰赖他以博士指导教授的身份为我写推荐函时,他却向每一位相关人士指出我是共产党员,让我无法获得职位。”

  霍布斯鲍姆本人并不避讳被称为马克思[MaKeSi]主义历史学家,不过他对这一学术阵营在1960年代[NianDai]后的衰弱也进行过反思,他说后继无人“是由于1960年代[NianDai]以后的左派一代多半想要不一样的东西。”

  总结自己[ZiJi]一生的历史学术研究生涯,霍布斯鲍姆借用了他已故好友皮埃尔·布尔迪厄的说法:“我把学术生涯看成比较接近艺术家的生活,而非学院内的例行公事……社会学家这个行业无疑为我带来快乐,而且那种快乐符合了‘快乐’一词的一切定义。”霍布斯鲍姆说,只需把“社会学家”改成“历史学家”,就是他对自己[ZiJi]学术生涯的总结。

 相关链接
·胡耀邦传奇一生:恋爱时魂不守舍 平反
·毛泽东晚年迷上了李小龙 有了好电影文
·李泽厚:思想之河仍不断汩汩向前
·周瑜被“丑化”:实非嫉贤妒能、心胸狭隘之
·华人物理学家丁肇中:科学的进展是推翻现有
·昂山素姬:民主的旗帜 冬日的腊梅
·史铁生:我与地坛
·孙中山两次死里逃生内情
·蒋介石、宋美龄的恋爱与婚姻(上):苦追宋
·史铁生:地坛里玩耍的孩子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65号4楼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 京ICP备09110630-3号